空有倚天劍,餘恨未了

“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他以五十人之寡入數萬人防守的敵營,生擒叛賊張安國,轟動朝廷,鼓舞民心士氣。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曾在沙場秋點兵,戰鼓聲中,你策馬飛奔,弓如霹靂弦驚,敵寇聞名喪膽。

他也曾在鷓鴣山中,斷鴻聲裏,嘆盡流水,望斷青山,在斜陽危樓,把欄杆拍遍,卻無人領會他的登臨之意。……

歷經九百年滄桑的歲月,他的故事,他的詞作,他的赤子情報國志,還在代代流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1140年生於山東歷城,他出生時離“靖康恥”十年有餘,南宋朝廷建都臨安已是第十四個年頭。那時,他的家鄉,已經被金兵全部佔領。

辛棄疾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祖父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孫子身上。辛棄疾從小就聰明過人,二、三歲時,祖父就教他習文識字,後來又得到亳州名儒劉瞻的悉心教導,執筆寫文,洋洋灑灑,一揮而就;展卷吟詩,更是錦心繡口,談吐風雅。

他是劉瞻最器重的得意弟子。師傅經常說,辛棄疾文章格調高,又常常能夠寫出驚人之作,他日一定會成爲詞之名家,。辛棄疾後來果然不負師傅的期望,成爲與蘇軾並稱的豪放詞代表。

辛棄疾不光文學方面的才華過人,更有一身好武藝。據說他五歲時就開始習武,每天早上聞雞起舞,隨師傅練習拳腳棍棒,拉弓舞劍。練習完畢後,還要跟着祖父學習兵書陣法。他特別好學,每天學習到深夜也不感覺疲倦。每有閒暇之時,祖父便帶着他登高望遠,增長他的見識,讓他了解天下形勢。

他的祖父辛贊,當時不得已在金國出仕,謀了一個小小的職位。儘管如此,他與南方那羣不思進取的南宋闊老遺少們是不一樣的。淪落於金人統治區的宋朝遺民,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飽受的屈辱和辛酸,反而激起了他們對故國王朝強烈的思念。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報仇雪恥,恢復中原。

辛棄疾與祖父相依爲命,深受祖父的影響,加之目睹金人的種種惡行,自幼就立下壯志,長大了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忍受不了金人嚴苛的壓榨,紛紛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祕密進行訓練,使他們成爲了精銳的戰士。後來辛棄疾投奔耿京,在義軍隊伍裏擔任掌書記。

初來乍到,年輕的辛棄疾,並沒有得耿京的重用。但是他擔任文官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讓耿京對他刮目相看。

當時有個叫義端的和尚,因受不了在義軍裏當差的苦頭,偷偷盜走了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裏邀功。義端本是一個小股的義軍的頭領。是辛棄疾說服了他,一起來投奔耿京的,辛棄疾視他爲兄弟。

耿京盛怒之下,拿辛棄疾問罪。出現這樣的變故,辛棄疾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自己一定會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悄悄埋伏在去金營的必經之路上。天快亮的時候,那義端和尚果真騎馬來到此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躥了出來,一刀將義端和尚砍下馬。那義端和尚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老兄啊,你饒了我,我知道你將來一定有大造化,你饒了我的小命吧……”對於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分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裏能輕易放過。他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追回帥印,辛棄疾在耿京眼裏不再是文弱書生,他被委以重任。

公元1162年,耿京派辛棄疾爲代表,去和南宋朝廷商談,共同抗金。可是當他們完成任務返回時,卻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設計殺害,獻給金人。張安國也因此當上了濟州的知州。辛棄疾義憤填膺,不顧身邊人的極力勸阻,帶着親信五十人,前去捉拿叛賊。

那天晚上,張安國正在他的府裏宴請貴賓,在絲竹歌舞聲中,賓主推杯換盞,飲酒作樂,他還不忘吹噓自己過去的經歷。漸漸地,宴會進入高潮,賓主都喝得醉醺醺的。這時候士兵來報,外面有一個人自稱是辛棄疾,要見張安國。

張安國聽說是辛棄疾,不由得有些心虛,但想到這裏是自己的地盤,也多了幾分膽氣。他帶着幾個隨從出來,還沒弄清來意。辛棄疾一把抓住他衣領,把劍架在他的脖子上,在下屬的協助下把張安國綁在馬上,在蒼茫的夜色中,一行人向縱馬躍向城外,向建康行營進發。

臨行前,辛棄疾對守城士兵們說道:“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願意抗金的,參加到我們隊伍裏來吧!”在他的號召下,有近萬士兵殺了將官,追隨他而去,待到金兵張皇失措跑出來的時候,哪裏還見得着人呢?

這一英雄壯舉,在南宋朝野上下引起了轟動。據南宋人洪邁在《稼軒記》中說,“壯聲英概,懦士爲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辛棄疾驚人的才能和膽識,使他名中一進。宋高宗任命他爲江陰籤判,從此開放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這時他才25歲。

辛棄疾自25歲在南宋朝廷爲官。剛開始時,他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雄行爲,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他在南宋任職前一段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下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爲傳頌。

《美芹十論》對宋金形勢和戰爭態勢作了詳細而具體的分析,給某些搖擺在和戰之間的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使其堅定信心,鼓舞其氣。《九議》寫在《隆興和議》寫於簽訂幾年之後,當時朝堂內外的一些有識之士,都明白和議不可持久,最終還是要備戰。所以這篇文章以備戰爲前提的,論述如何做好戰爭準備工作。

南宋朝廷對辛棄疾在建議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把他派到了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治,整頓治安。每到一處,他都幹得非常好,深得老百姓擁護愛戴。

可現實對辛棄疾又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政績突出,但是他不願意和當時的官場同流合污,又敢說敢做,不願意迎合別人。他輾轉多地爲官,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四品龍圖閣待制。

當時還有不少人嫉妒他,上書彈劾他,說他是酷吏等等,曾經多次被貶。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的性格,不爲衆人所容,所以做好了歸隱的準備。

淳熙八年冬,42歲辛棄疾,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村閒居。

對於一個胸懷壯志的鐵血男兒來說,北伐中原,收復失地,是他夢寐以求的願望。可是歲月流逝,壯志難酬,讓他的內心特別的壓抑和痛苦。於是他寄情於詞,寫盡了內心的慷慨悲涼,與無盡的愁緒。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首詞寫於他南歸之後,擔任建康通判任上。那時他南歸已經八、九年了,卻不能施展自己的報國之願,只得借登臨遊覽來排遣自己內心的悲憤之情。

那是一個天高氣爽的秋天,詞人極目遠眺,長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許能夠寫出詞人此時的心境吧。本是山東大漢,偏偏只能做“江南遊子”,失地收復無望,僅有半壁江山,內心憂愁哪裏能排遣得了。

夕陽西下,賞心亭上傳來孤雁的聲聲哀鳴,引發了詞人對北方故鄉的思念。看着手中的寶刀,悲憤地拍打亭子上的欄杆,又有誰能夠領會他此時的心情?

西晉的文學家張季鷹,因爲家鄉的鱸魚味美。在秋風起時辭官不做,回鄉去了。甚至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可是詞人呢,這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卻不能歸去。江南雖好,畢竟不是故鄉,他強烈地想要回到北方去。可是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自己的壯志難以實現,甚至也沒有知已,能夠給自己同情和慰藉。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名作之一,他對辛棄疾那個時代的矛盾有所反映,有着較爲深厚的現實內容。在文字背後有着巨大的悲壯感,眼前的山水都帶上了愁緒及仇恨。詞人想要北伐中原,以雪國恥家仇的心意沒有人瞭解,讓人生出淒涼之感。

辛棄疾本是北方人,他雖身居南方,也不甘心做南方人。他的很多的詞作都體現了對北方的嚮往之情,抒寫內心的愁緒,還有壯志難酬的憤慨。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一座鬱然孤峙的高臺,下面是激流的江水。這裏是當年裕隆太后被追之地。想到金兵的猖狂,國恥未雪,內心悲憤之情油然而生。詞人獨立造口,遙望長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想那青山雖能遮住長安,卻遮不住向東流去的江水。詞人意思應當是敵人與投降派終究終會敗給正義之師。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暮色蒼茫,深山裏傳來鷓鴣的專賣聲聲啼叫,更添悲涼之感。這首詞裏的那種亡國之痛也是直擊人心。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一首選入初中教材,我們是最爲熟悉。“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忠勇的將軍,喝醉了酒,仍要“挑燈看劍”,夢裏也想回到軍營,投入戰鬥。然而現實卻無法讓他的夢變成現實,馳騁疆場,只能在夢中快意一時。“可憐白髮生”一句,寫盡詞人內心的失意和悲憤。

走近辛棄疾這位文武雙全的忠義之士,品讀他的詞,去觸摸他那拳拳愛國之心,去感受他內心那蒼涼悲壯的情感,會讓人油然而生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辛棄疾的詞作,有很多都是寫他難以實現抱負的悲憤之情。可能這和他在現實中的挫敗感有關。詞言情,一個人在現實中的痛苦心情,往往會從他的作品裏表現出來。

辛棄疾身上有一種熱情和理想,雖然他並沒有完成北伐中原的心願,但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以及這種壯懷激烈的情感,給人的心靈帶來很強的衝擊力,讓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

h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