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鄉黨第十》01:聖人就是長大的小孩兒

《論語·鄉黨第十》01:聖人就是長大的小孩兒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論語·鄉黨第十》中的文字,多是對孔子行事細節的描述。

孔子生於陬邑昌平鄉,後來遷居曲阜闕里,闕里又名闕黨。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鄉黨是對與孔子相關的兩地統稱。因此,《論語·鄉黨第十》是對孔子起居期間的概括性描述。

諺語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民間說得更通俗一些——“本地神仙不靈”。對於日常相處的人而言,即便是一個聖人,也很難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他的神聖。反倒是與我們有一定時空距離的人,反而能被傳揚的神乎其神。

孔子在鄉、黨(昌平鄉和闕黨)時,同當地的普通人之間沒有什麼分別。

“孔子與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對於孔子身邊的人們而言,他們看到的孔子溫恭信實,和鄰家老頭沒什麼分別,一點也不會搶風頭,也看不出有什麼高明之處,倒像是一個笨口拙舌的木訥的人。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然而到了宗廟朝廷之上,孔子反而不卑不亢,據理力爭、言辭有度,只不過保持謹敬而已。

看了孔子在鄉黨和宗廟朝廷上的不同表現,我們一定是感慨萬千的。今天,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在私底下是個話癆,真讓他當着衆人面說些什麼時,反而一言不發的孩子,到處可見在家人面前頭頭是道、侃侃而談,到了社會上反而變得木訥到笨口拙舌程度的成人。

這樣的孩子也好,成人也罷,一句話概括——都是不成熟的。

感受了孔子在鄉黨和宗廟朝廷間的不同表現,我們發現聖人是什麼?聖人就是長大的小孩兒。

一、在鄉黨

目標人羣:父老鄉親

相處重點:孝親敬長,睦鄰友好

理想表現: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基本原理:在鄉黨的重點是“孝悌”,“孝悌”的關鍵在“敬”。《弟子規》講“尊長前,聲要低”,實際上就是以孔子的行爲方式爲法則。在孔子看來,在父、老面前,晚生後輩是不便於事事爭先的。必須像“鄙夫”一樣,空空如也,才能虛其心而有所得。對於鄉親而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能說,而是你所說的話有多大的可信度,重要的在於你能否贏得大家的信賴。

正因爲如此,溫良、恭順、可信、實誠纔是最好的表現,謙卑恭順,不再言辭上爭先,不在父、老面前顯己之能纔是最佳的態度。

二、在宗廟朝廷

目標人羣:君王臣屬

相處重點:忠君愛民

理性表現:便便也,唯謹爾

基本原理:在宗廟朝廷的重點是“爲人謀”,“爲人謀”的重點在“忠”,忠誠於人,忠誠於事。“爲人謀”的忠,體現在忘我、無我上。竭盡全力,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全力以赴、捨生忘死。

孔子曾經講過魯大夫孟之反的故事,話說有一次魯國軍隊打了敗仗,衆人亂作一團,驚慌潰逃,孟之反從從容容的在後面殿後,以保全國家軍隊。等到軍隊逃離危險境地,孟之反在將進城門時用鞭子抽自己的馬,對大家說:“不是我想在後面殿後,實在是我的馬不聽使喚,不肯賣力跑”。

這個孟之反絕對是爲人臣子者的表率。在宗廟朝廷上,最理想的表現便是不愛惜自己的羽毛,讓君上對事情有個清晰、科學的判斷。當然了,還要保持謹慎,與同朝爲官者保持基本的和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