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第九》26:對於子路的述評記錄

《論語·子罕第九》26:對於子路的述評記錄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關於述評制度,重點強調了三句話:一是“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二是“任課教師每學期須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述評”;三是“述評情況納入教師考覈內容”。

爲什麼要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一是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樹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二是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環節。三是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

實際上還有一條隱祕的原因,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開始,就有述評這一評價方式的原始啓蒙。《論語》中有三分之一的內容,可以看作是孔子對於諸弟子的述評。

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時空,讓我們透過孔子的這三條述評,來對述評制度有一個更爲全面的認識。

一、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穿着破舊的棉袍,同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大概只有仲由是這個樣子的吧?

這條述評的重點在育人,從具體的客觀描述入手,間接地肯定了弟子子路的品性。

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害傷之心,指因爲嫉妒他人之有而生出害傷之心。“求”,貪求之心,指恥於自己沒有而生出貪求之心。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詩經·衛風·雄稚》,意思是說如果能做到不忮不求,還有什麼會是不美好的。

這段“述評”用引用的方式,對子路的品性進行了正面肯定。

三、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因爲老師對自己的行爲“高度肯定”,特別是用《詩經》中的經典詩句來評價自己,子路沾沾自喜,時常講“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兩句話掛在嘴上。

孔子於是進一步評價:這不過是平平常常的道罷了,怎麼會算是足夠美好的德行呢?

很顯然,這是孔子結合子路的性格特徵,幫助之設定了更高的發展目標。一方面,基於子路的實際,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子路性格的侷限性。

四、對三條述評的再評價

客觀來見,“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並不是一件事容易事。

人天然的有羞恥心,讓一個衣不蔽體的人站在大庭廣衆之下, 會天然地激發和凸顯出他的羞恥心。

子路爲什麼能不覺得恥辱呢?

因爲他心中有值得追求的更有價值的東西,恰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般,當一個人內心深處有值得自己追求的更好的東西了,“衣敝縕袍”便不是問題了,甚至與“衣狐貉者立”也不是問題了。

一個人“不忮不求”有兩種原因,一是這個人的確不忮不求,二是這個人的所忮所求還沒有表現出來,子路應該屬於第二種。在“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這件事上,一開始子路的所忮所求還沒有顯現出來。因此,孔子肯定了他的品性。後來,子路將老師引自《詩經》的兩句對他的好評掛在嘴上,他的所忮所求便顯現出來了。

正因爲如此,孔子才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引導他——“是道也,何足以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