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第六章 從衆與服從

讀了第六章,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這個實驗的結果。

讓我驚訝的是當電壓達到450伏的時候,依然有60%多的人服從了權威的命令。

很多人對米爾格拉姆的這個實驗進行了道德譴責,認爲他雖然沒有給所謂的學生實施真正的傷害,但是給所謂的老師的心理壓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米爾格拉姆隨後的調查發現,84%的人說他們很高興參加了實驗只有1%的人表示遺憾,一年以後精神病學家對痛苦體驗較強烈的40名參與者做了訪談,得出結論說不管暫時的應激如何,確實沒有人受到傷害。

還有一點就是。尼爾格拉姆。又進行了實驗,發現40名新的男性參與者中,有25人完全服從的研究者的命令,後來10項包括女性參與者的研究發現,女性的從衆比例與男性相比。

這兩個實驗給了很多隨便下結論的人兩記重重的耳光。在沒有調查結論之前,所有的認爲的都是沒有根據的。可能大衆都認爲女性比起來男性更容易從衆,但事實並非如此。

二、變色龍效應

變色龍效應是指我們會自然地模仿他人的姿勢和語言,這能促使別人喜歡我們,但笑他人的消極表情除外。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條變色龍,我們會根據周圍的情境而隨時調整我們自己,以適應這個羣體,目的是能夠。促使他人喜歡我們,只不過很多情況下,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比如說我們發現單位的某項規章制度並不合理,大家在私下裏討論的時候也都是一分錢優,可是當領導宣佈這項規章制度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說。有的人想說但是左顧右盼看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也就阻止了自己想說的慾望。

爲什麼我們會做出這樣的行爲呢?恐怕最深層的原因也是懼怕權威,怕不能適應在權威掌控下的這個羣體,讓別人不喜歡我們。

什麼時候我們就敢進行釋放呢?這裏面就提到了羣體影響的釋放效應。當有人接二連三的紛紛指出不公平的事情之後,你也就會跟着他們一起指責起來,這就是釋放效應。

三、預測從衆的因素。

羣體規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開的反應,事前承諾。

影響個體從衆的原因,一是想獲得羣體的接納和免遭拒絕,二是想獲得重要信息,這也被歸納爲規範影響和信息影響。

比如在疫情期間我和丁純兩個人去裴珊家裏玩,發現裴珊家裏住上了別墅,於是我和丁純兩個人就特別渴望也能住在別墅裏面。這就是信息影響的作用。在這種信息影響下,丁純同學也去買了一套別墅。

四、從衆的個體差異主要有三個預測指標,人格文化和社會角色。

書上216頁舉了一個例子,充分闡釋了角色扮演的力量。19歲的赫斯特被年輕暴力分子綁架不久之後,赫斯特就宣佈她加入了綁架她的組織,並放棄她以前的生活,以前她富有,有父母和未婚夫。她盡她所能,讓人們理解自己所經歷的變化,而且她也參與了武裝搶劫的過程。

19個月後赫斯特被白逮捕了,經過兩年的監禁與反洗腦訓練之後,他又認可了自己之前女繼承人的角色婚姻美滿併成爲作家,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這就是社會角色,對一個人的影響。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本着療愈的目的。但是學着學着慢慢的把自己定位爲一個助人者,當有了這種強烈的身份角色之後,我學習心理學的熱情就一直持續了下來。

規範影響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們本來想插隊,但看到大家都在排隊,我們也就自覺的去排隊了。

規範影響來源於我們想獲得別人喜歡的渴望,而信息影響來源於我們想正確行事的渴望。規範影響要我們與羣體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絕,而信息影響會導致人們接納。

從重是不是都是有壞處的呢?當然不是的。我們瞭解了從衆只不過是要形成一種覺察,要珍惜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兩個方式,第1個就是立法,第2個是堅持獨立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