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062】讀《我心歸處是敦煌》一定要弄懂讀這本書的理由是什麼

上一篇:【書評061】讀《桃李春風一杯酒》風趣幽默的一本書,讀後我對它有這樣的評價

本文共:1494字
本書主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莫高窟精神”
推薦指數:四顆星

一定要弄懂讀這本書的理由是什麼,否則你很有可能會讀不下去。

能看完這本書的有兩類人,一類是看了前幾十頁,束之高閣的。一類是吃了幾口沒有味道的饅頭之後,又嚼出甜味兒接着讀完的。

能堅持讀完的,不外乎從一類走向另一類,這是一個過程。

這本書是樊錦詩的自傳書籍。

和敦煌有關的書籍,之前我看過《玄奘之路》和電影紀錄片,也在《認知升級》作者吳建平老師的公衆號裏讀到過他親自走絲綢之路的文章。

吳老師的這篇文章很有看點,有攻略、有體驗、有美圖、有主旨、有思想。爲了不讓大家失去閱讀的機會,鏈接我放在下面。

甘肅敦煌|烈日下徒步百公里的玄奘之路

《我心歸處是敦煌》引領我讀下去的,就是之前對敦煌的這些瞭解。如果在沒有了解這些的前提之下,很有可能我讀不下去這本書。

這本書的前120頁主要講述有關敦煌的資料文獻、發展成就以及作者童年到大學之間的一些事情。

前六章既有資料介紹敦煌,也有樊錦詩本人的一些經歷,讀起來有點像看新聞聯播,或者是每日的都市報道。如果不是手頭旁暫時沒有吸引我的書,很可能我就把這本書束之高閣了。因爲,我不止一遍地對同事講:“我快讀不下去了。”

後來,我慢慢發現,這本書就像莫高窟本身,看似平淡無奇,越看越猶如盛名。

真正有意思的內容和本書精華在120頁之後,也就是從第七章開始。以樊錦詩的角度開始真正進入以敦煌爲主的角色。

無論是從敦煌諸位研究者的個人故事,還是對敦煌莫高窟壁畫內容的詳細介紹,後面故事的連貫性引人入勝。很多地方令人動容,甚至熱淚盈眶到讓你停下來開始思考,一個人活着的真正意義。

在早期西北無水無電多風沙的刻苦條件下,研究者老師們找到了留在敦煌的真正意義。爲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他們畢生奉獻在敦煌,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他們成就了敦煌。敦煌也讓他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爲了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不算什麼事。這種真諦,是留在敦煌老師們心中的共同心聲。

這本書寫的很真實。

一個正常人的思想在面對環境惡劣的地方都想要逃脫,樊錦詩也是一樣。她毫無保留的在書中說出,因爲家庭和孩子原因,曾不止一次想要離開敦煌。但真正離開敦煌的時候,她的心裏卻始終放不下。

根據佛學的指引,她說,這是命運的安排。

根據事實來說,我認爲是樊錦詩的熱愛和始終如一的品質,讓她做出了聽從內心的抉擇。

書中讓人心酸的地方是樊錦詩生孩子的時候,一個人在敦煌,老公在武漢,因爲條件落後和沒有經驗,大兒子生下來幾天了還裹在襁褓裏,沒有衣服穿,這種境遇讓人心疼地掉眼淚。

還有就是常書鴻老師從法國留學歸來後,放棄在法國的優良待遇,帶着家眷來到敦煌。後來妻子不忍艱苦一個人偷偷離開,常書鴻老師獨自帶着兩個孩子,選擇繼續守護這座藝術寶庫。

每個留在敦煌的人,都有說不完的心酸事,這些人的執着和選擇令人動容。

這就是本書主旨“捨身護敦煌”的莫高窟精神,是中國人喫苦耐勞能打勝仗的精神,是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刻苦鑽研精神。

這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既平平淡淡,又轟轟烈烈地感人。

如果說這本書是樊錦詩的自傳書籍,那麼它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參考價值。

從自傳來講,後面的故事寫得觸動人心。從參考價值上來講,這是前輩們留給後世學者的豐富史料。

因爲有關歷史的東西書寫起來非常困難,尤其是歷經千年的敦煌,它的內容、價值和意義深刻悠遠,而且具有傳承價值。

作爲後期去敦煌旅遊的人來說,瞭解歷史,才能更清楚地去了解莫高窟的意義。走馬觀花似的參觀世界文化遺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瞭解敦煌。

玄奘求學十九年一心只爲通曉佛法,樊錦詩、常書鴻、段文傑等老師一生貢獻於敦煌,這種“以身飼虎,捨身爲敦煌”的莫高窟精神,纔是永垂不朽的精神品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