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062】读《我心归处是敦煌》一定要弄懂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上一篇:【书评061】读《桃李春风一杯酒》风趣幽默的一本书,读后我对它有这样的评价

本文共:1494字
本书主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莫高窟精神”
推荐指数:四颗星

一定要弄懂读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否则你很有可能会读不下去。

能看完这本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看了前几十页,束之高阁的。一类是吃了几口没有味道的馒头之后,又嚼出甜味儿接着读完的。

能坚持读完的,不外乎从一类走向另一类,这是一个过程。

这本书是樊锦诗的自传书籍。

和敦煌有关的书籍,之前我看过《玄奘之路》和电影纪录片,也在《认知升级》作者吴建平老师的公众号里读到过他亲自走丝绸之路的文章。

吴老师的这篇文章很有看点,有攻略、有体验、有美图、有主旨、有思想。为了不让大家失去阅读的机会,链接我放在下面。

甘肃敦煌|烈日下徒步百公里的玄奘之路

《我心归处是敦煌》引领我读下去的,就是之前对敦煌的这些了解。如果在没有了解这些的前提之下,很有可能我读不下去这本书。

这本书的前120页主要讲述有关敦煌的资料文献、发展成就以及作者童年到大学之间的一些事情。

前六章既有资料介绍敦煌,也有樊锦诗本人的一些经历,读起来有点像看新闻联播,或者是每日的都市报道。如果不是手头旁暂时没有吸引我的书,很可能我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了。因为,我不止一遍地对同事讲:“我快读不下去了。”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本书就像莫高窟本身,看似平淡无奇,越看越犹如盛名。

真正有意思的内容和本书精华在120页之后,也就是从第七章开始。以樊锦诗的角度开始真正进入以敦煌为主的角色。

无论是从敦煌诸位研究者的个人故事,还是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详细介绍,后面故事的连贯性引人入胜。很多地方令人动容,甚至热泪盈眶到让你停下来开始思考,一个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在早期西北无水无电多风沙的刻苦条件下,研究者老师们找到了留在敦煌的真正意义。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毕生奉献在敦煌,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他们成就了敦煌。敦煌也让他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为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不算什么事。这种真谛,是留在敦煌老师们心中的共同心声。

这本书写的很真实。

一个正常人的思想在面对环境恶劣的地方都想要逃脱,樊锦诗也是一样。她毫无保留的在书中说出,因为家庭和孩子原因,曾不止一次想要离开敦煌。但真正离开敦煌的时候,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

根据佛学的指引,她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根据事实来说,我认为是樊锦诗的热爱和始终如一的品质,让她做出了听从内心的抉择。

书中让人心酸的地方是樊锦诗生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在敦煌,老公在武汉,因为条件落后和没有经验,大儿子生下来几天了还裹在襁褓里,没有衣服穿,这种境遇让人心疼地掉眼泪。

还有就是常书鸿老师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放弃在法国的优良待遇,带着家眷来到敦煌。后来妻子不忍艰苦一个人偷偷离开,常书鸿老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选择继续守护这座艺术宝库。

每个留在敦煌的人,都有说不完的心酸事,这些人的执着和选择令人动容。

这就是本书主旨“舍身护敦煌”的莫高窟精神,是中国人吃苦耐劳能打胜仗的精神,是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刻苦钻研精神。

这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既平平淡淡,又轰轰烈烈地感人。

如果说这本书是樊锦诗的自传书籍,那么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从自传来讲,后面的故事写得触动人心。从参考价值上来讲,这是前辈们留给后世学者的丰富史料。

因为有关历史的东西书写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历经千年的敦煌,它的内容、价值和意义深刻悠远,而且具有传承价值。

作为后期去敦煌旅游的人来说,了解历史,才能更清楚地去了解莫高窟的意义。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敦煌。

玄奘求学十九年一心只为通晓佛法,樊锦诗、常书鸿、段文杰等老师一生贡献于敦煌,这种“以身饲虎,舍身为敦煌”的莫高窟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精神品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