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未來不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1981年出生的椎原崇讀完初中就沒有繼續上學。20多歲時,他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開了一家餐飲店。開店之初,椎原崇向一位對他照顧有加的資深前輩學習經營之道,並將前輩告訴他的全部付諸實踐。員工人數也不斷擴大,他和員工們日夜不休、共同努力,整個團隊齊心協力,店鋪數從第一家到第二家,每家店的生意都很好,這讓椎原崇感到充實而快樂。

在二十三四歲時候的某一天,在一次與經營領域的前輩們的聚會中,其中一個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知道自己將在一年之後死去,你還會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嗎?”聽到這個問題後,椎原崇脫口而出回答說:“如果我知道自己一年後會死,就不會繼續從事現在這份工作!我會嘗試一些不一定會成功的事情!”

這個回答讓椎原崇自己都大喫一驚,因爲那是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現在做的事情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真正想做的、不一定會成功的事情究竟是什麼?

後來他想通了,每天和員工在一起無法獲得時間上的自由,也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企業家”與“非勞動性收入”這兩個關鍵詞浮現在椎原崇的腦海裏,他得知世界上還有“不參與實際勞動也能獲得收益”這樣的事情。於是,他大量閱讀與企業家有關的書,參加全國各地的經營講習班。他開始週末休息並減少休息的負罪感,與員工的關係,也從“監工者與被監工者”變成了“託付人與受委託人”。

從一線業務抽身之後,椎原崇發現員工更有幹勁,店鋪運轉更順利。這改變了他之前認爲“只有我每天都在一線拼命地工作,業務才能順利開展,員工纔會努力工作”的想法。他做到了以前以爲“絕對不可能”的事,現在以從事諮詢爲主業,過上了時間自由、財務自由的生活。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過上不被時間和金錢束縛的生活呢?


作者椎原崇在《習慣陷阱》這本書裏提到了開啓自由生活的方法,那就是——在瞭解自己所處的階段基礎上,果斷地捨棄舊思維舊方法,摸索出適合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的新思維新方法,進而實現人生的躍遷。

1

人生所處階段不同,要學會接受新的遊戲規則

椎原崇認爲如果自己一開始就委託員工處理全部事情,他不可能順利轉型,相反,恰恰是他有了剛開始的與員工打成一片的階段,纔有了後來的成功轉型。

椎原崇體會到,改變人生的關鍵就是果斷地捨棄以前行得通的方法和思路,探索新的思維和方法。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了解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識別其中出現的違和感,當一些事情出現違和感的時候,你就該考慮捨棄什麼了。

如果某項工作讓你感覺放棄了太可惜;男朋友條件很好,分手了太可惜;好不容易獲得的技能認證,不從事這份工作太可惜,那麼,當你感覺到“太可惜”的時候,這些東西可能正是你現在不需要的東西,因爲自己認爲真正重要的東西,人們是不會說“可惜”的。

例如,你是因爲喜歡現在的男友而在一起,還是因爲他“條件很好,分手了太可惜”呢?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因喜歡而在一起是積極的態度,而因“條件很好,分手了可惜”而在一起則是消極的態度。

如果你是因爲他的條件好而和現在的男友在一起,你不僅失去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的機會,而且和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也無法獲得快樂。

我們之所以覺得可惜,是因爲不想喫虧。這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當我們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考慮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往往傾向於選擇自己習慣的、熟悉的思維方式,無法捨棄之前行得通的方法。

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遊戲規則。當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違和感”的時候,希望你試着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我想要的嗎?”

你的未來既不在過去的延遲線上,也不在現在的延長線上。

2

避開人生路上的陷阱

小時候,我們就被教育“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長大工作之後,我們常常執着“必須要找到夢想”。

然而,椎原崇告訴我們,這些都不過是人生路上的陷阱。

我們不必對“自己說過的話”過於執着,因爲有些事情在當時是重要的,但是時過境遷,現在它已經不重要。有些東西,過去不重要,現在又變得重要起來。就像是我們曾經愛喫的食物還是愛聽的音樂,都不會一成不變。與其糾結自己說過的話,不如瞭解自己目前最重視的東西是什麼。

有些人經常一邊工作一邊煩惱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是卻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做什麼事,於是,一邊是離不開的工作,一邊是一顆無處安放的焦躁不安的心。如果一味地煩惱而沒有任何行動,就是對生命的浪費。因爲一生的時間有限,曾經你很想做的事情,突然從某一天起再也不想做了。就像小時候想喫卻沒喫上的糖果,長大也不想吃了。又或者即使做了你想做的事情,等你滿懷激情地幹了半年後,你會突然失去了興趣,甚至懷疑這件事情是否真的是自己當初想做的。

對於這樣失去激情的事情,其實與我們想做的沒有關係,而是由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和身份有關。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存在着多重身份,比如妻子、母親、女兒、作家、商人、藝術家等,你想做的事情由你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決定的。當你是一個妻子時,你想做的事也許就是看到丈夫的笑臉;當你是母親時,也許你想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每一頓飯。

只要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你的多重角色,而且這些角色不斷變化,想要做的事情也跟着變化。

與其尋找自己願意畢生奉獻的事業,不如思考“我現在更喜歡扮演什麼角色”來得更有意義。重要的是,不要“無所事事地發呆”,不要停下來,要做好目前力所能及的事並讓自己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比起“要做些什麼”這件事,“現在做的這件事能否讓我開心”更重要。

3

成長需要捨棄“理所當然”

第一個在日本開養雞場的人原本散養了很多雞,後來突發奇想要建一個養雞場,把它做成生意。於是他把全部的雞趕到雞棚中飼養,可是進入雞棚後的第二天,所有母雞都不下蛋了。後來,這個人又把雞全部都趕出了雞棚,母雞們又開始下蛋了。原來原本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長的雞,進入雞棚後,環境的變化讓它們感受到了壓力。而重新進迴歸到自然中,它們就對下蛋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了。如果雞出生的時候就在生活在雞棚裏,那麼它們會認爲住在雞棚裏是“理所當然”的事,對雞棚這樣的生存環境也不會產生心理壓力。

其實我們人類也常常如同雞棚裏的雞,潛意識裏認爲許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比如職場人隨身攜帶名片是理所當然的;參加公司的酒會是理所當然的;收入與勞動時間成正比是理所當然的;結婚是理所當然的;優先考慮孩子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對這些“理所當然”的事沒有任何懷疑,就如同雞棚裏出生成長的雞一樣。

可是如果某一天,我們突然看到了“雞鵬”外面的景象,就會發自內心地感嘆:原來還可以這樣!只要勇敢地走出“雞棚”,我們也可以像“雞棚”外面的雞一樣生活。

可是,怎樣才能走出“雞棚”呢?最簡單又有效的辦法就是接觸那些將愉悅的狀態和你希望擁有的狀態當做理所當然的人。

這類人通常只考慮“我想不想做這件事”,而不是“別人是否都在做這件事”;或者用較少的時間賺更多的錢;或者學歷不高,也能做出一番事業並樂在其中。

當你周圍的人認爲你想得到的結果以及想要的狀態理所當然的時候,你也慢慢地認爲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爲什麼你會認爲某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呢?椎原崇認爲,那是因爲你出身的家庭、成長的環境所培養的。只有試着接觸那些能夠幫助你改變原有狀態的人,在他們的幫助下,你就能夠從“雞棚”中走到廣闊的田野,尋找新的“理所當然”的事。

“能夠輕鬆且愉快地放手”,才能擁有順利的人生。


4

找到自己的特質並悅納自己


很多人都認爲專業技能水平與收入成正比,所以很多人爲了提高收入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但是,你依然發現還是有人專業技能水平不如你,收入卻比你高。

椎原崇在書裏指出技能和收入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如果出於做自己想做的事、想進一步瞭解更專業的東西而提高技能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想通過提高技能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愛,實際上這是在逃避真實的自己。想提高收入,就應該提高能夠賺錢的技能水平、與擅長盈利的人合作,或者增加收入的渠道就可以。畢竟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收入就高。

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就和不菲的收入,除了依靠技術以外,其實你還可以依靠“自己的特質”。

什麼是“自己的特質”呢?所謂“自己的特質”就是自己所特有的特點或者缺點。比如,椎原崇一直對自己學歷低而感到自卑,並曾經拼命隱瞞自己的學歷這個事實。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他都會先想如果我這麼做,別人會如何看待我?”後來,椎原崇發現,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在自己的潛意識裏並沒有接納本來的自己,而是認爲自己是錯誤的、差勁的。

當我們不接納自己的時候,就會拼命地模仿別人,說別人說過的話,把別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學各種自己覺得有用的知識和思維。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不知道究竟自己在想什麼。

椎原崇曾經通過參加研討會、看書來找到自我。可是,學得越多他反而越找不到答案。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周圍有很多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於是,他拋開書本,觀察那些成功人士。他發現這些人不僅過着逍遙自在的生活,還一身輕鬆、隨心所欲。

椎原崇不僅羨慕這種狀態,還模仿起這些人來。這一模仿,他的生活狀態慢慢地發生了改變。他不再苦苦探尋自己是誰,而是輕鬆愉快地思考自己的特質。不僅如此,他的想法也發生了改變,從“我不行,我很差”轉變爲“我這樣的自己也挺好的”。椎原崇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內心世界的成長、願景和才能的關係上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閱讀他在電子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參加他舉辦的研討會和諮詢會,甚至有人大老遠跑來和他見面。

隨着事業發展和人生閱歷豐富,椎原崇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

悅納現在無能的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大有作爲。

只有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並接受“自己就是自己”,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完全不同。

去做自己吧,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5

做自己最應該做的和最想做的事,嘗試自己害怕的事


椎原崇早年經營餐飲店的時候,與員工一起努力把銷售額提上去,他原本以爲只有領導者在一線幹得越多,企業發展纔會越來越好。可是,當他開始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自己不再去一線的時候,他發現員工反而幹得更好,而他自己也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後來,椎原崇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比拓展能力範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當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得不到認可,感覺自己沒用的時候,你應該確認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做這件事情。你不必要求自己做一個全能型的人才,即使是全能型的人,也不必事事躬親。將一些不是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去做,只做自己想做又最擅長做的事情,以此來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

什麼都自己乾的人最終會比不上那些善於借力,把榮譽讓給別人,做事還做得開心的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於與他人一起合作,讓每個人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

椎原崇有一次和30多個熟人在大阪聚餐,其中有一個人說“明天我要去見竹田先生”。椎原崇聽說過竹田這個人,當時也很想去見見,可是他不敢說“我也想去”。可是這個想法一直在他腦海裏轉,直到聚餐結束前9分鐘,他終於鼓起勇氣說自己也想見竹田先生。第二天,椎原崇順利地見到了竹田先生。從那之後,他的事業規模和社交圈完全不同了。椎原崇認爲,正是因爲當時的那點勇氣改變了他的人生。

當你在爲該不該做某件事而猶豫不決的時候,椎原崇建議你思考一下,這件事情究竟是令你討厭的還是令你害怕的。如果是令你討厭的事情,那就不必盡全力去做。但是,如果是令你害怕的事,就要鼓起勇氣嘗試去做。因爲我們對這兩種事情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討厭的事情”,我們的態度是消極的,而對於“害怕的事”總是有點期待,想要嘗試。我們要勇於嘗試令自己害怕的事情,人生才能迎來轉機。

總結


想要實現人生躍遷,既要儘快找到新階段的遊戲規則,避開人生路上的陷阱,也要避開人生陷阱,捨棄“理所當然”,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質,悅納自己的不完美,做自己該做的和最想做的事,並嘗試令自己害怕的事。

這些能夠幫助你實現人生躍遷的方法,只是《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這本書裏的一部分,其中還有選擇自己的戰場、瞭解自己的長處、重視自己內心的衝突等讓你突破瓶頸,讓人生路越走越寬的方法。

也許多數成功的人並非有什麼天賦,而是洞察了事情的本質,及時跳出了習慣的陷阱,實現爆發式成長,活出了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