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師(2021年2月)

卷首語:做一名堅定的生產者

作者:吳磊

光陰猶如白駒過隙,時間已然跨入21世紀二十年代。不變的山川秀麗,百變的互聯網熱點,日子一天天過着,幾乎每天都有熱點事件供我們消遣。茶餘飯後,這種消遣倒也不失爲一項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江湖上給這種活動起了個生動的名字:“喫瓜”。

瓜天天都有,供不應求,長江水後浪催前浪、江湖上一代新人換舊人,隨着時間的流逝,紅極一時的熱點沒用多久就退卻爲昨日黃花。

起:消費者與生產者

如果把形形色色的信息看作是商品,那麼無疑,喫瓜羣衆就是這些商品的買主兒、消費者,對於這些各式各樣的商品,他們通常並不直接花錢購買,消費的主要投入是時間和注意力。

任何一件商品,有買主兒自然就有賣主兒,與消費者對立的,是信息的生產者。喫瓜羣衆人頭攢動,生產者的規模也不小,從主攻圖文的技術博主到製作短視頻的UP主,哪怕你合成個搞笑GIF圖片放到網上,也會有不少人看。

毫無疑問,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s)時代,內容爲王,內容纔是核心生產力。不計其數的自媒體平臺,爲無數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從消費者轉型爲生產者。筆桿子們揮毫潑墨,有的寫技術、有的寫旅行日記、有的寫人生格言,林林總總;基層人民透過短視頻,有的講解汽車知識、有的教你打遊戲、有的分享烹飪小技巧,不一而足。三百六十行,從下里巴人到陽春白雪,只要你有一技傍身又熱愛分享,你都可以化身爲生產者。

承:與孤獨爲伴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不過,生產者是孤獨的,生產內容的過程是枯燥的。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沒有深厚的積累或是持續的學習,想要不間斷地產出高質量的內容,勢比登天。一篇技術博文,洋洋灑灑不過萬字,它呈現的很可能是作者近一年的開發實戰與心得;一段2分鐘的短視頻,很可能是作者花費5個小時進行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的結果;一張雪豹回眸的照片,很可能是攝影師趴在雪地中一動不動、堅持等待數天而得到的一個瞬間。

更何況,生產者羣體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能夠持續產出、獲得持續曝光的自媒體,屈指可數。絕大多數生產者都倒在了黎明前,不停地嘗試、不停地產出、不停地期待,換來的卻是無人問津和無邊無際的失望。糖果效應是人之常情,努力地付出卻看不到顯著的效果,讓人很難不求回報地繼續下去。收穫遠不及心中的預期,無法忍受持續學習的孤獨和不斷積累的寂寞,讓很多生產者淺嘗輒止、虎頭蛇尾。

轉:苦心孤詣地積累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持續地產出內容,沒有捷徑可走,唯一的途徑就是持續學習、不斷積累。實際上,以產出內容爲導向的學習,相比漫無目的的學習,效率更高。就拿技術博客來說,寫作的過程其實是幫你發現漏洞和不足的過程,寫着寫着發現卡住了、進行不下去了,往往意味着那部分知識點或是原理掌握的不夠牢固,需要回爐另造。這個時候,帶着目的、有針對性的複習,往往事半功倍。

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個說法叫“Garbagein,garbageout”。其實在其他領域又何嘗不是呢,對生產者來說,第一手的優質資料是高效學習併產出優質內容的前提。例如,就技術博主來說,這樣的資料也許是體系化的書籍、也許是英文原版白皮書、甚至是源代碼。學習這件事,自然是沒有什麼捷徑,但體系化的積累,倒是不乏一些實用技巧,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就是其中之一。

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都很快,時間被切割得不成樣子。人們總是拿時間過於細碎作爲拒絕學習的理由:“上下班通勤不過2個小時,中間還要換乘幾次,思路總被打斷,根本沒法集中注意力學什麼東西,還不如刷刷視頻呢!”實際上,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與碎片化的內容攝取,並不衝突。構建知識體系,確實需要大段的、集中的時間,但是一旦建立,體系內的一個個知識點,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20-30分鐘來搞定——番茄時間以25分鐘爲單位是有科學依據的。

關鍵在於,上了一天班,累得跟三孫子似的,你是否還願意用地鐵上的30分鐘作爲點綴,以水滴石穿的毅力去完善你的知識體系。水,柔弱而又剛強,充滿變化,能適應萬物的形狀,隨屈就伸,從不向困難屈服。李小龍就曾經說過:“Be water, my friend”。

合:水到渠成的收穫

“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既然生產者是孤獨的,生產的過程又那麼痛苦,那麼,作爲生產者,我們圖什麼呢?揚名立萬?日進斗金?坦白地說,這些功利的追求都不太現實,剛剛說了,生產者頭部效應非常顯著,如果你不是頭部玩家,不太可能靠生產內容實現財富自由。

不過,日趨完善的知識體系、流暢的筆鋒、深刻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影響力、更多的人脈鏈接、更多的機遇與可能性,這些收穫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就拿筆者來說,像筆者這種名不見經傳、碌碌無爲的無能之輩,居然能有機會在《架構師》的卷首語中略表一二,在深感榮幸的同時也極爲惶恐,生怕自己短淺的見識貽笑大方。之所以能僥倖獲得這樣的機會,我將其歸因於之前在內容生產上一些淺顯的實踐與積累、以及由此拓展的人脈鏈接。

於我而言,這篇卷首語,就是堅持內容生產的一種收穫。

堅持做一名堅定的生產者,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

吳磊,Spark Summit China 2017 講師、World AI Conference 2020 講師,曾任職於 IBM、聯想研究院、新浪微博,具備豐富的數據庫、數據倉庫、大數據開發與調優經驗,主導基於海量數據的大規模機器學習框架的設計與實現。現擔任 Comcast Freewheel 機器學習團隊負責人,負責計算廣告業務中機器學習應用的實踐、落地與推廣。熱愛技術分享,熱衷於從生活的視角解讀技術,曾於《IBM developerWorks》和《程序員》雜誌發表多篇技術文章。

目錄

熱點 | Hot

華爲人事突變:餘承東“接管”華爲雲,將給雲計算怎樣的未來?

理論派 | Theory

放棄微服務,我們爲什麼重回單體架構?

架構升級,Serverless 到底是不是趨勢?

2021 年將是“人工智能硬件年”

推薦文章 | Article

他們的成功,從離開互聯網開始

歷時四年,分佈式文件系統 JuiceFS 正式開源

中國芯片人才荒困局:我想去互聯網行業掙快錢

觀點 | Opinion

誰擠走了 IBM 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