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殉难之:童年心理分析

谭嗣同家庭环境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慈父严母

父亲是湖北巡抚,晚清重臣,为官清廉,体恤民生;

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贤惠、勤劳、质朴,

丈夫官居四品她依然穿补丁而且是多重补丁衣服,勤于劳作,养了很多孩子,属于背上背一个,手上还拉扯着一个的那种。

教育子女方面:

谭嗣同的母亲要求非常严格,在孩子们面前,她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一旦孩子有什么“不肖等过失”,马上棍棒伺候。

慈父严母,这样的家庭环境会给谭嗣同的心理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柔软:

父亲太仁慈,母亲的性格比较强硬,那么男孩往往会形成一种带点柔软的性格特点,反正不会成为一看就很阳刚的男性。

因为男孩主要是以父亲为榜样成为男人的,而仁慈的父亲身上缺少作为男人的阳刚的一面,所以这种家庭里的男孩,往往有点柔软。

孤苦:

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母爱是决定其健康与否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谭嗣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显然过度不满足。

母亲虽然很善良很贤惠很勤劳,但她显然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建立亲密健康的关系,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孩子需要的爱。

孩子以后非常有可能像她一样地勤劳善良,但却会始终不知道母爱是什么样子,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得不到那种充满母性的爱,得不到妈妈对孩子的那种无条件的关怀、理解和支持。

谭嗣同的母亲所给的,是严格的教育,显然不是婴幼儿时期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渴望而得不到,这样的孩子在内心里是孤苦的。

谭嗣同的心理就符合这个特点,而且这是谭嗣同身上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基本的一个性格特点,其影响无处不在,他的一生,身上始终都带了这个性格特点。

这是比较表层的心理,更深层的地方,他其实是能得到爱的滋养的。

父亲比较慈善,他能给孩子传递一种慈父式的爱母亲虽然非常严厉。

但是这种严厉背后是对孩子深层的爱,是教子有方的严厉,不是拿孩子出气式的那种严厉。

这种严厉有一个特点,孩子内心深层其实能接收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即使在棍棒伺候的时候,也是皮肉疼心不疼。

因此在内心深层,这种爱是很健康的。

这就是为什么,谭嗣同的心理孤苦而不病态,虽然有苦相,但是在看照片和阅读有关他的传记的时候,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他总体上是一个很健康很有爱心,不带破坏性不病态的人

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偏向于愁苦、不快乐的形容词,远远多于健康快乐

的形容词。

这正好是谭嗣同童年心理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孤苦。

另外两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导致了他孤苦的加剧。

敏感的天性:

谭嗣同是一个天性非常敏感的人。

心理学上所谓天性过于敏感的人,是指那些心灵反应过于灵敏,能灵敏地感受到周围人、甚至周围世界的情绪、感受的人。

谭嗣同的心灵很符合这种特点。具体表现

“往八九岁时,读书京师宣武城南,塾师为大兴韩荪农先生,余伯兄、仲兄咸在焉。地绝萧旷,巷无居人,屋二三椽,精洁乏纤尘,后临荒野,曰南下洼。广周数十里,苇塘麦陇,平远若未始有极。西山晚晴,翠色照地,堆谍隐然高下,不绝如带,又如去雁横列,霏微天末。城中鲜隙地,民闲埋葬,举归于此。蓬颗累累,坑谷皆满,至不可容,则叠痊于上。甚且掘其无主者,委骸草莽,狸硷助虐,穿家以嬉,镯骸如瓜,转徙道路。加北俗多忌,膺棺中野……洞开,故城南人少而多鬼”。

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

“余夜读,闻白杨号风,闲杂鬼啸。大恐,往奔两兄,则皆抚慰而呵煦之”

“嬉戏阶下,兄适他去,四顾孑然,情不可已,遂嗽傲以哭,'

十二岁时,课堂上,当读到`旧落狐狸眠家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之句时,谭嗣同禁不止硬咽不能成诵。塾师惊问其故,他又不知从何说起。

从这些充满鬼气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从小能感受到一些我们普通人很难感受到的心境。

本来就这么敏感,加之他小时候居住和上学的地方还比较特别,宣武城南,“处荒芜之境,居兽走鬼出之地”。

特殊的环境会让他更加容易感受到特殊的气氛。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所谓的“鬼”,其实是一些消极情绪的象征。如“孤魂野鬼”,多指的是孤独抑郁愁苦等消极情绪。

天性敏感能感受到这种东西的人,很容易把这些消极情绪染到自己身上,误以为是自己的情绪,得不到处理,他们会永远揹负。

以上那些充满鬼气的文字,是谭嗣同的中年自述,由此可以看出,谭嗣同是一生揹负了这样的情绪感受的。

丧亲之痛:

谭嗣同很早就接触了死亡。12岁的时候京师闹瘟疫,谭嗣同的母亲、长兄、仲姊五日内相继而亡,他自己也昏死了三天—只是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这对谭嗣同而言是个很重要而又很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也发了一个感慨“少更多难,五日三丧”。

谭嗣同,天性敏感,又不幸碰上这样大的灾难,这无疑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加剧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他后来会发出那样的感叹“吾自少壮,偏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这是切身

的真实感受。

孤苦对以后生活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聚了大量的痛苦,而且得不到恰当的处理,那么他的一生都将过得非常苦。

谭嗣同以后的人生的确是一直受着孤苦的折磨的,他试图通过墨家佛家等更高的精神修养来获得超越和解脱,但其实始终都没能完全摆脱。

而且这种努力本身也能说明他内心正承受着痛苦。

心太敏感,他能感受到内心的痛苦,也能感受到来自世间众生的苦,这可能也是他刻苦钻研佛学的一大动力。

他的生命很短暂,而且几乎一生都被笼罩在死亡的气息里,12岁母亲、长兄、仲姊死了,24岁的时候仲兄二哥死了,33岁的时候他自己死了。

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他的英年早逝,多少不受内心痛苦的影响。

由“郑玉虎:《谭嗣同心理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文片段整理

结合郑爽一事,很多媒体都在讨论郑爽父母教育,小时候父母的影响教育跟性格有很大关联,希望长大后,认清身上有不好的习惯是来自这些时,能够跳出来,救自己一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