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內求?

上篇講了什麼是向內求,即,遇到麻煩,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那麼,如何向內求?

有三個關鍵字:斷、智、悲。

斷,指斷除煩惱。如何讓煩惱更少一點,如何不被情緒控制,這是斷;

智,指擁有智慧。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善巧方便地處理世間矛盾,這是智;

悲,指心懷慈悲。由己及人,由人及衆生,衆生苦,就是自己苦,這是悲。

看起來抽象,接下來詳細說。

每個人的痛苦都類似,就不願接受現實。當事情結果不好,人們就很不滿意,痛苦就出現了。

而普通人的思維方式,是執着於結果,而去追究原因。如果瞭解原因,就會嘗試放下執着、接受現實,也就是臣服,就是斷,斷了煩惱。

接受現實、放下執着、斷了煩惱後,心就平靜下來了,智慧就出現了。

內心平靜了,會看清因果,嘗試讓自己慈悲,當慈悲足夠多,就不會有憤怒了。

“悲”會讓你放下執着,幫助你真正的“斷”;

“斷”會讓你內心安靜,幫助你增長“智”;

“智”會讓你看清因果,讓慈悲在你心裏流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