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因何不同?(抗疫日記第三天)

今天下午打開電腦看了一會兒園林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非常唯美,不僅是畫面,解說詞更是被網友發彈幕評論說,絕對的滿分作文,最後還來個首尾呼應。

在看的時候,我做了兩頁筆記,記錄的都是解說詞中的好句子、好段落,有時候看到畫面,那清晰的美麗的圖像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忍不住拍手稱快。滾動的一條條彈幕很多都在說着:園林專業的學生路過、這就是人間天堂等等的話。我爲了曾經學過這個專業、爲了我國有這樣精美的人間仙境而無比自豪。儘管現在的專業和園林沒什麼關係,園林也轉眼已成陳跡,但正像解說詞說的那樣:遊園也好、品茶也好,心要在那裏,否則就錯過了當下的美,少了風雅,即使坐擁豪宅,又有什麼意思呢?

是的,心中有山水,處處皆山水。重要的不是身在,而是心在。我曾經把心留給了園林,就註定吸納了一些詩意和一點山水情。

因爲這幾天的上午一直在做基層防疫工作,所以中午睡着的時候,在那短暫的夢境中,耳邊好像還在不斷響着社區工作人員對要進來的居民說:“都說了你不能進來,你這個不是本小區的證,根本不能讓你進”;“你這個左邊的個人信息咋不填呢,不填無效,快去社區找人填,或者是回家自己填”等等一系列的話,我不禁在想,如果真的做了最平凡的工作,尤其是每天累到回家倒頭就睡的地步的時候,那時候,還會不會思忖詩和遠方。還是腦海裏都被“柴米油鹽醬醋茶”充斥着,都是現實的生活。

說實話,如果是我,我不太敢保證。

一般人認爲,園林是有錢人玩的東西,因爲只有有錢人,才能建造那些不切實際的院子以供賞玩之用。所以,像在蘇州的這些私家園林來說,不少都是商賈修建的,一是爲了在城市裏營造咫尺山林,二是爲了讓孩子有個遠離城市喧囂的這種安靜環境來讀書。因爲在封建時代,士農工商,商人爲最下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深入人心。因此,入仕做官纔是正經的出人頭地之路。但是想想,現在的家長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般的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個鐵飯碗的工作,即喫公糧,旱澇保收,雖然錢不多,但是穩定。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承擔風險自己去打拼,只求安安穩穩過一生。

曾經看到一個採訪,採訪的是幾個孩子,當問到其中一個小女孩你認爲什麼是鐵飯碗的時候,這個小女孩給出的回答,現在我還記得。她說:所謂的鐵飯碗不是你一輩子都喫這碗飯,而是你走到哪都能喫飯,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纔是真正的鐵飯碗。

看到這個答案,我很震驚。記得豐子愷先生曾說:“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

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矇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

孩子是真正的哲學家,這句話一點沒錯,他們的心靈的純淨,能夠看到很多很多大人看不見的美、捋不清的人與人之間的所謂的關係以及那些所謂的真相。

那麼,造成我們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

那要從人這個高級動物來分析了。從起源上來看,有觀點認爲,是女媧造人,當然這是中國傳統神話。還有人認爲是亞當夏娃偷喫禁果所以有了人類。然不論哪種原因,我們從起源上來看就不同,更別提後面我們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了。

以每天出入的居民來說吧,我曾寫過,年紀大的人居多。從這些年長者的身上,就能看初見端倪。

今天有位老大爺(這小區的老大爺實在是多)在小窗口人很多的情況下,我上前問他,是要出去嗎?結果大爺說:那個,我想麻煩問一下同志,昨天晚上給我們發證的時候,沒告訴我們幾天出去一次,然後今天早上我去社區問,社區那人說讓我找羣裏以前的消息,我說我歲數大不會用智能手機啊,然後工作人員說,那你問問東西屋的鄰居。

“東西屋也都是老頭老太太,也都不太會用”。

後來,大爺出來了,其實看他的年紀,應該是爺爺輩的了,但是他講話很儒雅,前後用了幾次“麻煩你們了”,“給你們添麻煩了”“我們歲數大了,不會用智能手機,麻煩你們,不好意思”這樣的話。我耐心地解答延畢,和他說:“沒事兒,我爺爺也不太會用”然後大爺聽了挺開心,還有點不好意思,拿着證回家了。

看着這位老人蹣跚的背影,我就在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工作人員,連最起碼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人家,難道家裏沒有老人嗎?可能我們以後年紀大的時候,也會這樣一點一點被這個時代、被這個社會遺忘、拋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時候,我們的心裏又會是個什麼滋味呢?

但是在這位老者的身上,我卻看到了歲月沉澱下來的和善的氣質,他看人多,所以退了幾步,等着大家一個一個地問,他在旁邊默默地等着,就這一點,讓很多腿腳靈便的在窗口擠的年輕人慚愧。

同時,我還看到了許多“情與法”的問題,但是一些人選擇了諒解,一些人選擇了爭辯。其實,和最基層的工作人員去爭辯是最沒用的,因爲他們不是規則的制定者,而是執行者,一旦“網開一面”開了便利,就會對自身有一個連鎖反應,上面責怪,下面不理解,他們夾在中間,兩頭爲難。

作爲tuan市wei派去的志願者,今天羣裏還在通知讓我們禮貌待人,對待一些模糊的難處理的事件,讓社區工作人員解決,因爲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但是事實上,我們青年志願者着實是最禮貌的一個羣體,對於我自身來說,我會選擇用“請”、“您”等文明用語,同崗的小夥伴也一樣。反倒是原本的工作人員,語氣生硬、音調高,他們每次找人家要覈驗證件的時候,我都怕有脾氣不好的人因爲這個態度而“打起來”,但是好在,大家也都理解。

只是今天,有居民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差點武力相向,原因就是,那人因爲有兩個房子,想來這邊也領一個出入證,這樣就可以兩邊走,但是社區的男工作人員說,這樣是不允許的,因爲現在規定不讓小區之間互相走動,但是那人執意要去社區開個出入證,於是工作人員就沒有讓他過去,一來二去,再加上態度生硬,弄得兩方都非常惱火,那個人甚至還罵起了人,後來因爲幾個其他的工作人員勸說,後來不了了之。

其實,事情的源頭就在於這個“態度”二字,有時候,聲音的音調高,再加上東北男性嗓音的粗獷,就很容易造成誤解。還有就是“情與法”的問題,在規定製定之前,一刀切,沒有將現實情況考慮進去,導致最難的就是基層人員,可見,調查真的很重要。很多規定沒準兒就是某某一拍腦袋就定了,不具有普適性。

人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這幾天的時間裏,更近距離地看見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之間沒有一個相同,但總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看到相似的影子,那麼,造成我們彼此之間不同的是什麼呢?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個人認爲:那可能是閱歷、是思想、是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最重要的,莫過於心之所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