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讀別人故事,看見世態炎涼(十)

【第54回】陳木南從聘娘處出來,來向表弟借銀子。此時,徐三公子要去福建上任,徐九公子同去。因此耽擱了兩日陳木南才借到銀子。他回到來賓樓時,聘娘正在生病,需人蔘、黃連等名貴藥材補着。陳木南的房東董老太勸他不要把銀子花在聘娘身上,陳木南不聽。果然,陳木南再無銀子可用時,聘娘就不再理他了。陳和甫的兒子也是個算命先生,爲人混賬。整日與丈人吵架。在一次爭吵後一氣之下出了家。出家後還與同行測字先生丁言志爲了鶯脰湖大會有無作詩的事大吵一回。丁言志拿着僅有的二兩多銀子也想會會聘娘,被聘娘奚落出來。虔婆疑心聘娘私收了花錢,向聘娘索要。二人爭執起來,聘娘受氣不過,在延壽庵出了家。

【第55回】 老一輩的名士逐漸故去之後,社會上崇尚文學的風氣漸漸衰敗下來。雖然也有琴棋書畫的高手如荊元、王太、季遐年、蓋寬等後輩出現,但空有滿腹才學,卻不得重用。只能在田間舍頭艱難度日。

【第56回】 萬曆四十三年,天下大旱,百姓聊窮。河南道監察御史單揚言上奏朝廷說,是因爲民間有很多有才學之士,朝廷不委以用,有才無處施展,積聚的怨氣與天地合爲一體,致使水旱成災。因此請求朝廷深入民間調查,對於確有才學的,不論生死,均賜予學位,以梳理氣息。朝廷採納,對於文中出現的賢人名士,根據才情大小,分別給予了不同學位。

讀後感:

花費了十四天的時間終於讀完了《儒林外史》,掩上書,心卻依然留在書裏的人和事上。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焦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喫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到達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其他的像虞博士,杜儀,蕭雲仙等,他們讀聖賢書,尚禮儀,淡泊名利,在官場能爲百姓做實事,在民間也能靠一技之長餬口,讀書勞作,恬然自得。我想應該是作者的理想,是作者飽含熱情去讚美去推崇的生活狀態吧。

捧讀《儒林外史》,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談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這部作品與其說是長篇諷刺小說,我覺得不如說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書裏並沒有貫穿始終的人和事,而是多個人多件事集結在一起,只是表現的主題是一致的,那就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諷刺和批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