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尊王攘夷 聽史記故事,學大語文

 小朋友們好!上一節我們講到,齊桓公稱霸初期,北杏會盟成功的第二年,宋國就毀約了。

齊桓公能把宋國違約的問題解決好,就會在諸侯國中樹立威信。

首先,他說服了同盟國陳國和蔡國出兵,一起去攻打宋國。然後,齊桓公就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天子,自己隨隨便便更換國君。

周天子見實力這麼強大的齊桓公能來向自己請示,覺得非常有面子,就派出了大夫單伯帶兵,和齊、陳、蔡合兵一處,共同討伐宋國。這聲勢可就更浩大了,嚇得宋國趕緊求饒。

又過了一年,齊桓公見時機成熟,號召宋、陳、衛、鄭國國君再次在今天山東菏澤的鄄城縣舉行會盟。

在這次的鄄城會盟上,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天下,正式成爲了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

尊王指的是,尊奉周王室爲中原地區的主人。攘夷的意思是,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抵抗侵略中原的外族。

齊桓公雖然是霸主,卻並不欺負其他諸侯國,而是聯合中原各國,共同救助需要幫助的小國。

他還率領其他諸侯國,向北討伐戎狄,向南討伐南方的楚人,又向東遏制東夷。

這樣就保護了當時的中原文化,和中原的生活方式。因爲在不同的文化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

《論語·憲問第十四》中,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披髮左衽是,披頭散髮,衣襟從右向左掩,指的是古代蠻夷的服飾特徵。

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是黃帝制衣,交領右衽,是由黃帝依照天地秩序,制定的穿衣規範。

就是衣襟從左向右掩,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字形,髮式是束髮,不披髮。

從原始社會起,中國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目的是採光避風,同時體現了南尊北臣。

當人們面南背北坐在房屋中時,太陽從左手邊的東方升起,傍晚從右手邊的西方落下。

衣服採用左衽壓右衽的形式,正是遵循了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

孔子用披髮左衽,借指淪爲夷狄,進入落後不文明的狀態。

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使齊國變得強大,如果沒有齊國聯合中原各國共同對抗戎狄蠻夷,我們恐怕就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連生活方式都要被其他民族改變了!

此外,管仲還規定百姓必須服兵役,農閒的時候訓練,打仗的時候出征。百姓既是士兵同時又是農夫,這既保證了打仗的時候有人可用,又不會耽誤農時,還節省了開支。

齊桓公在征伐楚國的時候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呢?下一節我再給大家講。

最後,給你猜一個小謎語,

一個東西三個口,

不論貧富家家有。

有它雖然不算富,

無它不敢出門口。(打一生活物品)

你知道是什麼嗎?


每天讀點史記,日積月累,博古通今。小朋友們,再見!

謎底下期揭曉。

(上期答案:牙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