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 (大學譯叢)》摘抄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位置 706
在你口含一詞欲說之時,你必須知道,語言並非如一般工具那樣,如果其效用不好,你便可以棄之如敝屣。相反,你被它鎖定在一條思維之 “路 ”上。這條路來自遠古,伸向未來,遠不在你的駕馭之內。——漢斯-格奧爾格 · 加達默爾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位置 731
“交流 ”是現代人諸多渴望的記錄簿。這個詞呼喚的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在這個烏托邦裏,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根本不存在,人人敞開心扉,說話無拘無束。我們對不在場東西的渴望最爲迫切;我們渴望交流,這說明我們痛感社會關係的蕭條荒蕪。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一、“交流”的歷史性 - 位置 772
我們每一個人都把字宙分爲兩半。幾乎每一個人的興趣都附着在這兩半之一上。只不過,不同的人把這個分界線劃在不同的地方。但儘管如此,我們大家給這兩半各自的命名卻是一樣的,都叫“我”和“非我”。我這樣說的時候,言下之意立刻就清楚明白了。在上帝創造的萬物之中,每個人的心靈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可以稱爲“我”或“我的”東西——可能是一個道德謎團,然而這是一個根本的心理事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去分割宇宙。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一、“交流”的歷史性
威廉 · 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說得很好:
我們每一個人都把字宙分爲兩半。幾乎每一個人的興趣都附着在這兩半之一上。只不過,不同的人把這個分界線劃在不同的地方。但儘管如此,我們大家給這兩半各自的命名卻是一樣的,都叫“我”和“非我”。我這樣說的時候,言下之意立刻就清楚明白了。在上帝創造的萬物之中,每個人的心靈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可以稱爲“我”或“我的”東西——可能是一個道德謎團,然而這是一個根本的心理事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地方去分割宇宙。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一、“交流”的歷史性 - 位置 780
你我之間也沒有什麼“無線”聯繫,所以我不能將我對這個世界的直接經驗發射給你。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一、“交流”的歷史性 - 位置 797
“交流”具有的這一二元屬性——既是橋樑又是溝壑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一、“交流”的歷史性 - 位置 816
交流是一種補償性的理想,其力量源於它與交流失敗和交流故障之間的對照和反差。交流失敗固然令人羞愧,但它正是推動交流觀念形成的第一力量。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二、“交流”的多義性 - 位置 849
“Communication”還有連接( connection )或鏈接( linkage )的意思。Communication的第二個主要的意思是指遷移、傳輸或發射。Communication的第三個主要意思是 “交換 ”,即一個涉及兩次遷移的過程。Communication還可以在更加收斂的意義上作爲一個高度概括的詞,用來指涉各種各樣的符號互動( interaction)[23],這是它具有的第四個意思。communication 也含有和“邏各斯”類似的廣泛意義。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965
這兩個敵人也就是 20 世紀 20 年代的兩種經典的焦慮:前者認爲外部信息難以企及個體內心,後者則認爲大衆容易上當受騙(這些關切恰恰折射出唯我論 / 傳心術的二元區分)。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968
人類交流中許多問題根源於對語言的象徵功能和情感功能的混淆。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003
如果意義不是蘊藏在語詞裏,而是在傳播者腦子裏或是在對客體的指稱裏,那麼,任何東西都無法確保意義能跨越兩個心靈而實現成功遷移。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009
交流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宣傳分析是隨着社會和政治現代化的出現而出現的。對“交流不可能”的認識,正是現代主義文學和美學思潮的核心。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051
與人共同存在( being )對我們的生存( existence )而言是基本的。我們要成爲人,就必須是語言的和社會的。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112
杜威認爲,一個時代最突出的異化特徵,莫過於參與性互動的缺失或扭曲。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119
總而言之, 20世紀 20年代,總共有五種顯而易見但互相纏繞的傳播視野:交流是對公共輿論的管理;交流是對語義之霧的消除;交流是從自我城堡中進行的徒勞的突圍;交流是對他者特性的揭示;交流是對行動的協調。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153
如果將交流當作自我(或自我的思想)在他人身上的複製,那麼它就理應崩潰,因爲這樣去理解交流,實質上是對人的獨特性的大屠殺( pogrom )。

序論:交流之難題 > 三、20世紀20年代:傳播學的論爭 - 位置 1165
語言對我們的意圖有抗拒性,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不是我們說語言,而是語言說我們;不過,語言又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可靠的勸說手段。不錯,語言是一個黑箱,裏面承載的內容,未必如我(能言說的自我)所想的那樣,然而,大多數時候它還是能夠協調我們的行動。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174
20 世紀 20 年代的傳播思想有個主要特徵,那就是不區分面對面的交流和大衆傳播。“大衆媒介”( mass media )是一個當時新造的字眼,它構成了一道模糊的地平線。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245
如果更加切實些地表達的話,信息傳播( communication )是一個能將自然科學( DNA 爲其偉大的密碼)、人文科學(“語言即是交流”)和社會科學(傳播是基本的社會過程,施拉姆如是說)結爲一體的觀念。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270
羅傑斯認爲,良好交流具有的一個主要好處是,它給交談者以勇氣擺脫自己過於情緒化的個人觀點,轉而重申交流另一方的觀點。這正是穆勒在《論自由》( 1859 )中提出的人們在公衆討論中應該支持的原則,也是此後在各種傳播研討會上被反覆提出的一條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280
到 20 世紀 50 年代,“孤獨的個體”(交流不可能)和“受操縱的大衆”(交流太強大)這兩個幽靈,在傳播學文本中又捲土重來,逼視和對抗着二戰後的繁榮局面,以及這一繁榮局面的主要代表——電視。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292
在 20 世紀 50 年代,人們在思考媒介化世界裏的許多人的狀況時,確實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觀點:所謂“民主的公衆( public )”可能只是“烏合之衆”( crowd );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窒息了公共參與,以及大衆社會理論指出的 5 個“A”現象,即異化( alienation )、失範( anomie )、匿名( annonimity )、冷漠( apathy )和原子化( atomization )。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308
默頓將交流看成是涂爾幹式的社會黏合劑;阿倫特認爲,它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聯合的政治潛力;列維納斯則認爲,它是對他人自主權的尊重,這一尊重使工具意義上的交流幾乎不可能。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310
二戰後“communication”觀念發酵的歲月裏,兩種話語佔據了主導地位:一是信息論的技術話語,一是作爲“治療與疾病”的治療性話語。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347
但是,爲什麼別人不像我這樣使用語詞?爲什麼他們不像我這樣看待世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是僅通過調節訊息的發射和接收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對我們的“集體存在”( collective being )進行總體上的重裝調配,這是一個在世上如何爲彼此留下生存空間的問題。

序論:交流之難題 > 四、二戰以來“交流”的技術性話語和治療性話語 - 位置 1360
在人際交流中,固執地希望交流雙方達到互相模仿的境界,可能會走向霸道。在這一點上,愛默生和詹姆斯說到了點子上。他們認爲,我們應該承認,與我們分享這個世界的一切生靈都具有美妙的他者特性,而不必悲嘆我們無力去發掘它們的內心世界。

序論:交流之難題 > - 位置 1491
[41] “刻板印象 ”或 “固定的成見 ”( stereotype),最初專指印刷鉛版。1922年李普曼在《公衆輿論》一書中將它作爲一個學術術語進入到傳播學領域。李普曼認爲在輿論形成過程中 “刻板印象 ”發揮決定作用。它就像澆鑄的鉛版一樣牢固,並且難以改變。“一旦我們牢固地產生了這種成見,就很難擺脫它。”——譯

序論:交流之難題 > - 位置 1516
[49] 現代主義,通常用來表示歐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被公認爲具有獨特觀點、感受、形式和風格的文學藝術作品,現代主義也被描述爲一場文學藝術運動,是現代西方各種文藝思潮和派別的總稱,包括19 世紀末葉以至今天仍在演變的歐美資產階級各國的衆多思潮及派別,如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存在主義等等。——譯者

序論:交流之難題 > - 位置 1525
[52]《存在與時間》,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主義源出於現象學的象徵性著作。該書的目的在於追尋 “在 ”的意義,並由此建立所謂 “有 ”的基本本體論。海德格爾認爲,世界上唯一的本體的形式是人的存在, “我的存在 ”是本體論的 “存在 ”;只有在極度的苦悶中,才能意識到存在的本身;存在的本質是虛無,人生下來就處於 “煩、畏、死、絕對毀滅之中 ”,人找不到存在的理由,無緣無故被拋到世界上來;人的存在本身是冒險。——譯者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位置 1663
我們的文化中,許多成分並非一定是兩兩相對,也並非一定是互惠或互動的。對話僅僅是多種交流腳本中的一種。我們悲嘆對話已死,呼籲讓對話重新煥發活力,這都忽
視了非互動的行爲以及文化中固有的美好屬性。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一、《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慾 - 位置 1721
蘇格拉底清楚明白地闡明瞭隱藏在 20 世紀人們對交流懷有的擔心中那些未能明示的東西:對無法觸碰的他者具有的一種強烈渴望。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一、《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慾 - 位置 1734
口語交流幾乎總是以單一事件的方式發生,而且其內容只在關注此事的人中間分享。與此相反,文字則容許各種奇怪的配對:遠者影響近者,死人對話活人,許多人閱讀本來只給少數人看的東西等等。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一、《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慾 - 位置 1801
這說明(用媒介)記錄內容就意味着放棄對內容的隱私控制權,也就是放棄傳播對象的明確性。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一、《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慾 - 位置 1871
他說,戀人中一方看到另一方時候,就會感覺自己彷彿被淹沒在愛河中,感到他渾身毛孔都開始長出羽毛——這羽毛原本就隱藏在其靈魂的原初聖狀中,伺機而生。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一、《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慾 - 位置 1903
黑格爾和馬克思確信,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由兩人組成;一方是另一方通向更高知識的門徑,是治療對天堂的思鄉之苦的一劑良藥。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一、《斐德羅篇》中的對話和愛慾 - 位置 1925
這裏產生了一個至今都困擾着我們的兩難處境:在一個非個人化的、不忠貞的媒介中,交流一方如何找到確鑿的跡象以確保另一方的忠誠和在場。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059
《斐德羅篇》中的觀點是:要警惕,不要做撒播種子的蠢事,要避免亂交帶來的危險;而與此對照,對觀福音中的“播種者寓言”則讚揚撒播是一種公平公正的交流形式,它將意義的收穫交給接受者的意願和能力;由傳者首先畫出的傳播軌跡,必須由受者去完成。撒得很多,收得很少,種子不萌芽未必是什麼值得哀嘆的事情。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173
公正不是指給每個人一樣的待遇,而是給每個人他應該得到的待遇。同樣,愛不只是指個人化和具體化的關愛,而且還要求這種愛是永久穩定和忠誠的,愛是“表情永遠固定的面具”。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181
傳播理論的座右銘應該是:和自我對話,與他者撒播。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210
一切禮物饋贈都附加了條件,但是對這個事實的承認卻是被禁止的。不承認這個事實,使人能夠將關係網中的欠債和還債往後推。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226
禮物饋贈既可以加速社會互動,也可以阻止社會互動(由於害怕隨禮物而來的義務,人們可能會拒絕收禮)。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248
我們都由脆弱的材料做成。對觀福音裏的寓言勸導我們去擁抱這種脆弱,而不是逃離它。柏拉圖的愛慾爲 “美 ”所吸引;對觀福音中的愛卻是因 “需求 ”而驅動。有時候,如在 “善良的撒瑪利亞人 ”( Good Samaritan)寓言裏,愛甚至是受厭惡和污穢的驅動的,因爲寓言中那個受傷垂死的人躺在路邊,活像一具死屍。[72]在蘇格拉底的想象中,吸引施愛者的是被愛者身上最永恆、最美妙的東西;而對觀福音中的施愛者則如被施了魔咒一樣地執著於被愛者身上最脆弱、最不完美的東西。這裏的根本的問題是:典型的愛應該是兩個平等的人之間身心具在的愛呢,抑或應該是存在於差異巨大的雙方之間的跨越鴻溝的愛。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麼,交流就應該被設想爲一種朝着 “實現戀愛雙方交融一體 ”方向作出的騰空一躍;如果是後者,那麼,交流就應該被理解爲一種在我們和他者身上拾掇一些能找到的碎片,因陋就簡的湊合。對觀福音中所提及的人類個體——那些爲痛苦和強制所困擾的個體——在古典時期的希臘人眼中,奇怪而陌生。

第一章 兩種交流觀:對話與撒播 > 二、對觀福音中的撒播 - 位置 2266
愛是產生於對肉體的超越呢,還是產生於和肉體的接觸?我們應該把交流看成是完美的接觸呢,還是看成正因其不完美所以需要我們展現的耐心?交流的兩種模式——對話和撒播——之間的對照,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寬恕人類的愚蠢。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位置 2474
直到 19 世紀後半葉,“交流”才獲得了新的意思,即兩個靈魂之間的非物質性接觸。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位置 2488
語言和符號僅僅是我們內在生活的粗糙外在載體。語詞最多也就是因約定俗成而存在;它們“指示”存在於人腦中的意義,也“指示”外在世界中的客體。我們在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將自己內心私密的東西託付給公共符號這樣的“代理”( proxies )。其他人在與我們交流時,得到的也僅僅是這些“代理”,而不是我們在表達內心時具有的非常豐富的原意。因此,我們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麼在符號交通的十字路口處趔趄摔倒,要麼是徑直穿越它,因而這個十字路口總是充滿着互撞和堵塞。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一、“交流”觀念的基督教根源 - 位置 2635
我們在說話時,讓心裏的思想通過聽者的耳朵進入他心裏,我們讓我們心裏的詞語成爲外在的聲音,這就叫言語( speech)。然而,我們的思想不會在聲音中消失,而是仍然保持完整;它採用了言語的形式,可是它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改變。同樣道理,我們可以說:道( Divine Word)雖然變成了肉身——但它的性質並沒有發生變化——這樣上帝就可以居住在我們之中。——奧古斯丁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一、“交流”觀念的基督教根源 - 位置 2673
在奧古斯丁看來,詞語是同時指向外部現實與內部現實的標記,其關鍵作用是揭示內心世界,即思想和精神的世界。正如肉體是包裹人的外殼,語詞也是包裹思想的外殼。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二、洛克:“交流”之意義從物質到精神的轉變 - 位置 2864
在歷史上,“交流”一詞主要指的是兩個東西:傳輸的物理過程和形而上學的同體過程( consubstantiation )。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二、洛克:“交流”之意義從物質到精神的轉變 - 位置 2909
洛克將知識的基礎建立在個體的感知上,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共享成爲一個極大的困難。知識被視作是孤立隔絕的,其他人無法接觸,僅侷限於我們個人的感覺器官。“共同 ”(或公共)和 “私人 ”之間的區分,既是洛克財產思想的基礎,也是他交流思想的基礎。

第二章 錯謬之緣起:奧古斯丁、洛克和招魂術 > 三、“心靈融合”交流觀之社會影響:19世紀的催眠術和招魂術 - 位置 3491
總而言之,在現代的交流思想史上,曾出現過一長串的不同觀念,它們均認爲人類的交流可以不需要媒介,不需要額外解讀。

第三章 一個更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凱兒 > 一、黑格爾的交流觀:“承認” - 位置 4026
奧古斯丁認爲,我們不過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我們在此世的經歷,恰如影視劇背景中的羣衆演員,只要可能,我們便可以儘量忽視;黑格爾則與奧古斯丁不同,他認爲我們不能將手段和目的分離。知識之路需要我們一一走過,腳踏實地去全部完成,試圖走捷徑就會導致我們喪失智慧。

第三章 一個更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凱兒 > 一、黑格爾的交流觀:“承認” - 位置 4055
通過“主奴戲”比喻,黑格爾想表達的觀點是:沒有他者就沒有自我。正如黑格爾所言,“只有在彼自我意識中,此自我意識才能夠滿意。”

第三章 一個更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凱兒 > 一、黑格爾的交流觀:“承認” - 位置 4076
如果一個具備常識的人會訴求於他的感覺,或訴求於他內心的啓示,那麼他和不同意其意見的人就不會再有任何關係;對與他有不同認識和感覺的人,他只需說,他到此爲止,不再表達任何意見,這就行了。但換句話說,他這麼做,實際上是踐踏了人性(Humanität)之根本,因爲人性之本質是要努力和他人求得一致;實際上,人性的本質只存在於已經實現的意識共同體中。——博爾赫斯

第三章 一個更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凱兒 > 一、黑格爾的交流觀:“承認” - 位置 4079
我的“私下的自我”對你是模糊的,但是我的“公開的自我”對我來說也是模糊的。“我即是他者。”

第三章 一個更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凱兒 > 一、黑格爾的交流觀:“承認” - 位置 4096
黑格爾認爲,交流不是一種思想的原狀運輸,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進行的一種組織活動,目的在於讓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相互認可。

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及與死者的對話 > 一、記錄性媒介vs.傳輸性媒介 - 位置 4851
由於這些新媒介的擴散和記錄功能,人的主體性訊息比過去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

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及與死者的對話 > 一、記錄性媒介vs.傳輸性媒介 - 位置 4898
傳輸性媒介使我們能夠橫穿空間,而記錄性媒介則使我們能夠在時間中縱橫穿越。從前對聲音、形象和經驗的死刑判決現在已經獲得減刑。言語和行動可以超越人體之本源而倖存下來。總而言之,記錄性媒介使亡靈以新的方式復活再生。

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及與死者的對話 > 二、詮釋學:一種與死者的交流方式 - 位置 5184
愛默生的觀點是,我們應該對文化( culture )與自然( nature ) [82] 之間的相互關係具有一種敏感,文化給自然留下印記,自然也給文化留下印記。物質不只是泥土,它還能使我們覺察到上帝和他人的存在,能使自我從無休止的漫遊中解放出來。

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及與死者的對話 > 二、詮釋學:一種與死者的交流方式 - 位置 5350
現代媒介有這樣一個效果:即將人的主體性和記憶這些脆弱而縹緲的東西外在化,將其變成一種可以任意回放的永久形態。爲了降低這種外在化轉換的難度,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將人變成媒體中的幽靈。

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及與死者的對話 > 三、死信:無法發出的訊息 - 位置 5441
“死信處 ”處理的是交流中的物質性,而不是其據說存在的精神性。死信處是爲失效的郵件準備的填埋場。存在着死信處這一事實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紀念碑,證明交流絕對逃避不了物質的載體,也證明交流根本就沒有什麼天使般的、純粹的符號。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一、唯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森嚴壁壘 - 位置 6090
布拉德利也具有一種類似實用主義者的敏銳性。他認爲,交流總是涉及推斷和解讀。他雖然認爲不同個體的意識是互相隔絕的,但是他並不認爲個體就會因此而深陷於這種相互隔絕中不能自拔。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一、唯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森嚴壁壘 - 位置 6135
“運輸是物理的,交流是精神的。”——庫利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一、唯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森嚴壁壘 - 位置 6168
庫利認爲,個體的個性人格( personality)不在別處,而存在於 “我們各自通過面部表情和聲音無意識地相互交流的內容 ”之中。個體發出的能指( signifiers)包括 “幽靈般的表達 ”,比如面部表情和聲音的粒質( grain)等等。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二、是欺騙還是接觸?詹姆斯論靈異研究 - 位置 6227
康德曾提出三個假設——自然法則、意志自由和靈魂不朽——並認爲這三個法則的成立雖然無法證明,但都是理性的和道德的生活所必需的。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二、是欺騙還是接觸?詹姆斯論靈異研究 - 位置 6232
康德同時認爲人無法從自己的認知循環裏跳出來。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三、伸出手去觸摸人:電話的奇異之處 - 位置 6405
在早期的電話文化中,人們謀求的是一種可以不需要 “在場提示 ”( cues)的交往模式。[68]電話既可以構成感官的障礙(交流雙方不可見),也可以是感知的延伸(作爲助聽器和擴音器)。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三、伸出手去觸摸人:電話的奇異之處 - 位置 6535
我們的周圍充滿着各種符號,它們語焉不詳,我們該如何去解讀它們?我們猶豫不決,進退兩難。一方面害怕染上偏執狂,認爲 “一切都是信息 ”;另一方面,如果不認爲 “一切都是信息 ”,我們就可能會漏掉上帝發給我們的啓示。某個符號,它到底是我們的自我投射,還是他者的表達;是我們主觀解讀產生的結果,還是客觀世界顯現出來的規律,我們無法確定。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三、伸出手去觸摸人:電話的奇異之處 - 位置 6553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文學理論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是意義的主人?意義產生於讀者的創造、作者的意圖、文本本身、解讀者圈子、公認的經典原則,還是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或者說,誰都不能成爲意義的主人,所有的意義都只能被 “租用 ”而不能被 “擁有 ”?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三、伸出手去觸摸人:電話的奇異之處 - 位置 6577
無休無止的泣訴,偶爾夾雜些罕見的真相,如荒野中的呼喚——這就是許多現代傳播的所遵循的公式,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763
廣播公司很快就意識到這一點。爲了彌補廣播節目中的“不在場感”,他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如在現場設置“夥伴聽衆”,增加和強化播音的交談特徵,以及讓播音員使用個性化的語氣等等。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815
廣播聽衆具有鮮明的特徵,他們是彼此間存在着共同聯繫的羣體( consociate ),而不是簡單相加的羣體( congregate ),或者說,廣播聽衆不是基於地域,而是基於想象的共同體。肯特里爾和奧爾波特的研究預示了後來“想象的共同體”。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878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916
阿多諾的受衆觀則更加細膩。他認爲,廣播的危險不在於它能夠煽動烏合之衆,而是在於它具有的個性化的能力,它能夠將聽衆塞進毫無反思的安穩蠶繭中或虐待狂般的狂笑中。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978
人類的一切行動都是建立在某種策略性的虛假期望基礎之上的,儘管破除某些不切實際的虛假期望對我們而言是有益的,但只要這種破除不損害我們的動物性信仰,抱有某些虛假期望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如果非要確定阿多諾和默頓誰是誰非,也許我們得先回答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是更害怕被權力欺騙呢,還是更害怕被剝奪期望?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993
人們在談論今天的因特網時,一方面總是對新“政治性身體”——即參與性民主——充滿美好夢想;另一方面我們又到處可以聽到對“新色情人體”( new bodies pornographic )——即兒童淪爲色魔的獵物——的噩夢般的擔憂。

第五章 去追求真正的聯繫,抑或去跨越鴻溝?> 四、廣播:作爲撒播vs.作爲對話 - 位置 6997
如果說,在過去,交流的成功是一門“跨越鴻溝去觸摸”的藝術,是爲了克服中介性的身體去觸摸另一個人的靈魂的話;那麼到了電子媒介時代,同樣作爲一門藝術,交流的成功就變成了跨越中介性的靈魂去觸摸另一個人的身體。媒介中的“身體”雖然不是所謂“機器中的幽靈”,卻是現代傳播媒介中的一個核心的兩難。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位置 7399
“交流”的威力在於它具有克服時空障礙,拓寬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能力,其動人之處( pathos )在於它能超越有限的血肉之軀。交流暗示着無需觸摸就可實現聯絡。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位置 7450
按照黑格爾的教導,承認他者不是一個簡單的感知( perception)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如何建立人類秩序的問題。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位置 7456
阿多諾巧妙地將政治問題和存在問題聯繫起來,他說:“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斷言:‘黑人、野蠻人和日本人是看着像猴子的動物。’這種斷言是發生大屠殺的根本原因……人類的‘情感投射’( pathic projection )機制決定了,那些掌權的人在看待他人時,不是從他人的獨特方面來看待他人,而只是看到了自己形象的折射。”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一、圖靈測試與肉體/愛慾的不可超越性 - 位置 7607
“人對他者的渴望”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一、圖靈測試與肉體/愛慾的不可超越性 - 位置 7661
一句話所處的歷史語境,決定了我們對其進行解讀時的參照範圍和共鳴強度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二、動物及人類對非人生靈的共情 - 位置 7769
動物行爲學的全部目的都是爲了尋求一個跨界空間,使得人類在與動物的對話中,能夠在後者身上找到人類所想象的自己的另外一半。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三、人類與外星人的交流 - 位置 8037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竟然相信,世間所有的一切如此奇妙,但卻並不是智能力量(如上帝)精心設計和傳播的結果。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三、人類與外星人的交流 - 位置 8049
我們不應該被那些試圖與外星人交流的努力嚇倒,而應該認識到,這種交流並無特殊之處;認識到我們和他者(包括地球上和外太空的一切生物)的會話都是通過符號進行的。

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各種不可交流性 > 三、人類與外星人的交流 - 位置 8079
皮爾士和詹姆斯並不贊成“人的內心生活( inner life )是心靈主義( mentalist )的虛構”這一觀點,而是認爲,人的內在性常常以他者的面目出現,而且人的內心生活的表現形式多樣,分佈在我們經驗的各個領域;我們最好不要將我們的內心生活看成是由一個由“小矮人”(homunculus )操縱的控制檯,而應將其看成是我們的一種行爲,該行爲與我們所做的其他一切是彼此連續而非隔離的;我們的內在和外在是同一個莫比烏斯帶的兩個側面;我們尊重而不是貶低內心生活的豐富性,認爲它是我們衆多種複雜行爲中的一種,它和我們的其他行爲並無明顯的差別。

結語 用手擠呀 > 一、交流注定充滿溝壑 - 位置 8322
用對話的碎片思考和說話,這已經成爲我們的宿命。

結語 用手擠呀 > 一、交流注定充滿溝壑 - 位置 8347
們往往不願意承認,日常交流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溝壑”( gaps )的存在,雖然對於這種溝壑,大多數善於使用語言的人都能夠進行巧妙的討價還價。

結語 用手擠呀 > 一、交流注定充滿溝壑 - 位置 8352
將會話視爲“兩個人通過輪流說話從而逐漸走向對彼此的充分理解”,這種對話觀掩蓋了兩個深層的事實:一方面,無論有多少人蔘加,一切的話語( discourse )都必須要在前一發言和後一發言之間建立聯繫;另一方面,你的目標受話人也許永遠不可能完全等同於你的實際受話人。

結語 用手擠呀 > 二、接收者擁有的特權 - 位置 8356
無論“交流”是何意思,交流的中心不應該是自我,而應該是對方。

結語 用手擠呀 > 二、接收者擁有的特權- 位置 8366
詹姆斯指出,我們人類的所有知識可能都是建築在對各種欺騙行爲的戰略性隱瞞的基礎上的;或者說,是建築在對被某些人視爲欺騙行爲的戰略性隱瞞的基礎上的。這些人認爲“知識不過是對客觀世界的精確拷貝”。但是,判斷知識的標準不應該是看它是否精確拷貝了客觀世界,而應看它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前行。

結語 用手擠呀 > 二、接收者擁有的特權 - 位置 8383
交流不是關於思想運輸的社會物理學 [4] ,而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領域,在其中任何人說話都必須爲他從來就無法完美駕馭的東西負責——這個無法完美駕馭的東西,就是說話人的言行在聽話人的心靈中產生的作用。

結語 用手擠呀 > 二、接收者擁有的特權- 位置 8387
交流的問題並非源於語言的捉摸不定,而是存在於自我和對方之間無法修補的分歧。交流的挑戰不是如何做到忠實於我們的內心,而是堅持即使他人不能像我們看待自己那樣來看我們,我們仍然能做到寬恕待人。

結語 用手擠呀 > 三、交流的陰暗面 - 位置 8403
交流是一種沒有保證的冒險。憑藉符號去建立聯繫的任何嘗試,都是一場賭博,無論其發生的規模是大還是小。

結語 用手擠呀 > 三、交流的陰暗面 - 位置 8442
黑格爾和馬克思、杜威和米德、阿多諾和哈貝馬斯等思想家都認爲,公正的( just )交流是健全社會的一個標誌。我們應該少去操心符號是否會催生不同的意義,而更應該去操心是哪些因素讓我們不能去關愛我們的鄰居和那些與我們不同的存在物。

結語 用手擠呀 > 四、觸覺與時間的不可化約性 - 位置 8464
如果我們認爲交流是真實思想的結合,那就是低估了身體的神聖。雖然這個時代技術已經可以充分地模擬人體,但身體是否真正在場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觸覺是人類最古老的感官,也許是最難以僞造的感官。這就是說,在同等情況下,互相關心的人會盡量到場見面

結語 用手擠呀 > 四、觸覺與時間的不可化約性 - 位置 8474
觸摸和時間,這兩個我們可以共享但不能夠複製和再生的東西,是我們真誠的惟一保證。

結語 用手擠呀 > 四、觸覺與時間的不可化約性 - 位置 8490
愛之悖論是,邊界的具體性和要求的普遍性之間存在着矛盾。由於我們只能夠和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共度時光,只能夠接觸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因此,親臨而在場恐怕是我們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與人之間鴻溝的保證。在這一點上,我們直接面對的是我們的有限性,它既神聖又悲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