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需要儀式感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過年,因爲過年可以穿新衣服、有許多好喫的,還有壓歲錢(也就是幾毛錢)。後來越來越覺得過年沒有意思,主要是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實現的願望,平常就可以達到。如果沒有一點儀式感,真的會覺得沒有意思。

過新年準確的說應該是從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開始的。雖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大致都一個樣,但一個地方與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卻有許多不同之處。童年時過年的許多習慣至今也影響着我。

小時候,家裏從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開始準備過年。母親說竈王爺要上天給各個家取糧食,所以一定要好好準備,給竈王爺喫好。一定要給竈王爺擺糖瓜,讓竈王爺的嘴巴甜甜的,上天盡說好話。那時候沒有水果糖(或者有,只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沒有),糖果屬於稀罕,但是有糧食做的那種粘瓜的糖,經常做成圓形,中間是空心的,所以叫糖瓜。母親會烙餅,說去天宮的長途路上,燒餅耐飢而且容易存放。這些講究幾乎跟當時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

現在自己操心廚房的柴米油鹽了,到了小年這一天不由自主想起,應該烙餅,一定要讓竈王爺喫好帶上乾糧,還要準備年貨了,準備過年了。

印象中小時候比現在冷的多,房檐上經常掛着一二尺長的冰棒,一排排,太陽照耀下晶瑩剔透,還會不停的滴水。蒸饅頭要發麪,天冷麪不好發,母親會把發麪的大陶瓷盆搬到火坑上發麪,於是一個大大的陶瓷盆佔據了火坑上的最熱處。

北方的火炕是用土盤的,中空,通着竈,燒鍋的煙從火炕通過,從屋外的煙囪排出。這樣一來火炕會熱起來,現在已經見不到這種火炕了。

竈房裏,母親在揉麪,父親在燒鍋,這是兒時記憶中最溫馨的畫面。我經常是打雜的,隨時等着父母親召喚。沒有事的時候,拿着父親烤熟的熱紅薯暖手,餵我的小狗。這時候小夥伴們都忙着幫大人,沒有人出去玩的。

父親這個時候的主要任務是去集上採購過年用的東西。集上已經很熱鬧,天天都人們不限於平常規定的日子纔去趕集。父親出去,我經常開始燒鍋,那已經絕跡的風箱我還是有印象的。

接下來幾天的時間都在蒸饅頭和包子,蒸碗(也就是甜飯粉蒸肉等等)。這時候蒸各種各樣的花饅頭,有給長輩們送的饅頭,有給晚輩送的的老虎和魚,有走親戚的花捲饃。除了蒸饅頭,還要過年才丫燉肉,炸油鍋。

這樣忙碌到大年三十。北方人的米缺,三十這天中午,母親一定會蒸大米飯,炒菜,說這叫裝倉,大人小孩都要喫的飽飽的,來年不會餓肚子。這些傳統其實都是物質貧困時期留下的影響。

現在過年簡單的多,買現成的就可以。雖然家裏有金魚和富貴竹,妞看到了有人賣,很積極那就再買一束花和富貴竹,三條金魚(買魚講究買單數的)。大年三十,給孩子找點事去做,讓他去貼對聯和貼褔,孩子對着對聯研究半天,琢磨那個是上聯那個是下聯。看着大家曬年夜飯,我只能躲閃,手藝實在拿不出手。

三十晚上,天冷,沒有電視的日子,大人開始上油鍋,就是炸丸子、豆腐、紅薯塊、土豆塊、散子(各種麪食)等等。這一天要守歲,大人小孩都要睡的晚父母親開始燒油鍋,炸東西。有了電視後,上油鍋就提前幾天了,看來生活環境會改變許多生活傳統。

現在過年,我還要在大年三十前一兩天大張旗鼓地準備炸油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