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酒

曾经有些爱酒,对酒也有一些感情。只是近几年己戒酒,即使面对桂林名品三花酒,也还能做到坐怀不乱。

从桂林站出来,沿上海路往东走,不多一会儿,就看见马路对面的很有些气势的三花酒大楼。不去理会,继续前行。至漓江,循江边路北行,就到了象山景区南侧。

一条窄窄的甬道,弯弯曲曲沿着象山延伸。转过几道弯,淡淡酒香飘过来,三花洒厂的一个展厅就到了眼前。抵不住诱惑,走进展厅。展架上形形色色包装着的三花酒,度数从三十几度,到四五十度,标价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上百元不等。工作人员可能已看出笔者没有要买的意思,悄悄躲进了旁边的另一个展厅。而更浓的酒香,从那里涌了过来。跟着酒香过去,十几个硕大的散装酒缸,散发出浓烈的酒香。打问价格,竟比瓶装酒高出一大截。闻足了酒香,空着手出来。工作人员不显恼怒,还笑着送出来,指着前方说那里有个三花酒博物馆,可以去看看。

三花酒博物馆比刚才的展厅要大出许多,酒的种类也更丰富,酒香也浓郁得多了。工作人员端着倒好的一杯杯酒,热情地邀人们品尝。既然已戒酒,强忍着不去看那酒杯。和工作人员聊了几句,竟意外听到一个很美的传说。

传说在桂林的桂花岛上,有一个叫象郎的年轻人,倾注了十八年的心血,种植的桂花树枝盛叶茂。这年中秋之夜,桂花树下走出一位姑娘说:“我是桂花仙子,感谢郎君十八年来跟我朝夕相伴,如不嫌弃,愿以身相许。”不料成亲那天,龟王和蛇夫人指挥龟兵蛇将要抢走桂花仙子和她酿造的美酒。象郎为救娘子,被龟王杀死。桂花仙子飞上月宫,采满了桂花,向象郎的墓地撤去,只见满天的桂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中。从此,依山带水的桂林,桂树成林,万里飘香。人们用馨香的桂花和纯质的漓江水,酿出了三花酒,跟桂林的奇山秀水一样,久享盛名。

三花酒真是用桂花酿造的吗?又为何叫三花酒呢?关于酿酒材料,记载中这样说“水是酒中之血,米是酒中之肉,酒曲是酒中之骨”。象鼻山的江底深潭涌出的地下泉水,质地纯甘,为三花酒提供了优良的“酒中之血”;漓江流域的良种大米,粒大饱满,是理想的“酒中之肉”;市郊特产的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香气浓郁,是三花酒特有的“酒中之骨”。至于为何名为“三花”,一说是因酿造时蒸熬三次,摇动可泛起无数泡花,俗称“三熬堆花酒”,简称“三花酒”。一说是这种酒入坛堆花,入瓶要堆花,入杯也要堆花,故名“三花酒”。无论原材料,还是起名,都与桂花无关,可见象郎与桂花仙子也只能是个传说了。

桂林市区多山,喀斯特地貌溶蚀形成不少山洞。三花酒酿成后,一般要装入陶瓷缸内,存放在石山岩洞中,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特有的贮存条件,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过一两年,则可变成陈酿。大多藏酒洞兼具展示和销售职能。走进去,免费看,免费听,免费品尝。能忍得住不买一些出来的人少之又少,笔者却做到了,而且一连逛了几个藏酒洞,均是空手而返。

在市郊的乡村里,土锅酿酒的作坊随处可见。一间宽阔的棚子,里面有一口大锅,几个酒缸,外面摆着一溜酿好的三花酒,从四五元一斤,到十几元一斤,不时有人带着塑料壶前来打酒。

反正已然戒酒,和酒厂,和酒展厅,和酒博物馆,和藏酒洞,和酒作坊,一一擦肩而过了。

傍晚,逛八里街夜市,被一辆三轮车上飘来的酒香引过去。车上有三个酒缸,分别标着三十度四元,四十度六元,五十度十元。摊主用酒提从缸里舀出来,倒入小酒杯里,递了过来。推辞着接过酒杯,闻了闻,忍不住一口闷了进去,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甜留香。掏出十元,打了一斤,提溜回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