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越是爲別人著想,別人越覺得你討厭?

有三個概念經常被混淆:焦慮想像爲人著想換位思考

三者主要的差異在哪裏呢?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焦慮想像

小張跟女友交往多年,最近見了雙方家長,女友暗示小張有沒有結婚的意思。

小張想到結婚需要聘禮、酒席、婚紗照,又想到結婚可能還要買房,後面生孩子還有醫療、坐月子、養育孩子等花費。

小張擔心自己負擔不起,很是煩惱,於是找好友老許吐苦水。

老許聽小張說完後,爲此夜不成眠,隔天跟自己女友見面,對女友發怒,小張的煩惱,成了老許腦中連串場景,老許想到這些場景就焦慮,一焦慮就無法控制脾氣。

當晚,小張又跟老許談到結婚的煩惱,老許極力勸小張別結婚,原因是因爲結婚和後續事項太恐怖。


爲人著想

爺爺奶奶幫女友照顧五歲的外孫,這天要帶外孫出去公園走走,看外面有點風,於是怕外孫會冷,出去會著涼,於是拿了一件外套給外孫。但外孫說什麼都不穿,直說:「熱!熱!熱!」

爺爺和奶奶擔心外孫著涼,硬是要外孫穿上。

實際上,孩子的體感溫度跟大人不一樣,更何況即使不是大人和小孩,每個人也有不同的體感溫度。

對這對爺爺奶奶來說,他們要孩子穿外套,即使他熱得難受,這是出於他們爲孩子著想。


人會因爲一連串「超出控制」的想像會引起焦慮,儘管這些事情還沒發生,但對焦慮的人而言,焦慮當下如同身歷其境,就像正在發生似的。

老許陷入焦慮,這些焦慮明明不是他的經歷,只是想像,帶來的焦慮卻使得他比自己的焦慮爲出發點,給小張的婚姻選擇提了反對意見。

可以說,當老許從這個角度給意見,他的意見已經不是針對小張的實際情況,而是老許個人出於焦慮的反應。不管他給什麼意見,都只是老許自說自話。

其次,爺爺奶奶給外孫加外套的例子,就和許多「我是爲你好」的語言,雖然是真正發自內心爲另一個人設想,爲另一個人擔憂,這些設想和擔憂確實是在爲對方想。

然而,這些設想和擔憂,並沒有和對方確認,往往出於個人設想和擔憂的行動,只能感動自己,也不能爲對方帶來真正的幫助。

就像有些人欠缺憂鬱症的治療知識,聽到別人憂鬱,給出像是「想開一點」、「出去曬曬太陽」、「讀讀佛經」之類的意見,雖然出於善意,但缺乏兩件事。

一是缺乏專業知識,幫不上忙就算了,還可能延誤就醫。

二是缺乏傾聽,根本沒有真正瞭解憂鬱者他的心聲、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就搶著一廂情願的開始行動。這份好心,雖然看似有對方的存在,實際上,對方還是缺位的。


換位思考

不難看出,焦慮想像和爲人著想都不是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是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反思」

比如今天你談戀愛,經常因爲約會晚回家,爸爸媽媽頗有怨言:「你當家裏是旅館嗎?」。

你可能因爲自責,忙著跟父母解釋,但好像無論怎麼解釋都沒有用。這時候,你需要的可能不是解釋,而是換位思考。

你可能會想到,父母的抱怨並不是討厭你,也不是想幹預你戀愛,而是他們因爲你經常晚歸,擔心你的安全,同時也有了被冷落的寂寞感。

這時候,如果你忙著買禮物犒賞父母,或是設想一套給父母的完美說詞,這都不是換位思考,依舊只是爲他們著想罷了。

換位思考需要傾聽,所以這時候需要的是跟父母確認,問問他們是不是因爲你約會晚歸,讓他們擔心。因爲不像過去經常回家喫飯,讓他們有了備受冷落的感覺。

問了以後,你才能真正瞭解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做出相應的行動。很有可能你從他們角度出發的反思,壓根和他們想的南轅北轍,那麼這時你也能進一步確認,避免更多的誤會。

換言之,真正的換位思考需要「放下個人猜想,展開真正的雙向溝通。」

有些人以爲換位思考就是自己一個人想,那其實是對換位思考的誤解。

充其量只是盲目的爲人著想,甚至是限於個人自我焦慮感的想像。


走出自己的思想誤區,打開自我感受的焦慮阻抗,這都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