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令賞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提起詞壇大家,應首推北宋諸位大咖。北宋詞壇名家很多,豪放派的有蘇辛,婉約派的有秦李,早期的有大小晏父子。還有柳、歐、王等等。

      他(她)們不但有氣勢磅礴的鴻篇鉅製,還有風流綽約的清麗名篇,更有清新淡雅的小品、小令。今天欣賞的便是晏殊的一首小令。

“人生自是有情癡,

此恨不關風與月。”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小令,連作者自己都很喜愛。那麼爲什麼連晏殊自己都這麼酷愛這首詞呢?那這首《浣溪沙》又到底好在哪裏呢?我們曾經在解讀晏殊的詞《破陣子》中燕子來時新社那首詞的時候說過,晏殊是北宋貴族詞人的代表。那通俗的說,這種貴族的氣質反應到詞當中最主要的兩個表現,就是低調的奢華和耐人尋味的哲學內涵。那麼這首《浣溪沙》就正是這種貴族氣質的完美體現。

    一曲新詞酒一杯,

    乍一聽上去呀,好像首句很普通的,既談不上特別高深的人生哲理,也沒有能夠顯示學問的精闢典故,又不是描寫清新淡雅的自然風景或者是一往情深的抒情。連最簡單的文采修飾都沒有,我們很容易就能把它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一邊喝着酒哇,一邊吟唱着新寫的歌。別人一邊喝酒一邊唱歌,不見得有什麼貴族氣質,可晏殊就是和別人不一樣,一曲新詞酒一杯,看上去毫無文采的七個字,恰恰就已經蘊含着晏殊低調的奢華了。而且呀,這種奢華還包含着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層物質層面的奢華,而另一層的當然就是精神層面的奢華了。怎麼講呢?一曲新詞,指的就是精神層面的奢華,晏殊說的唱新歌,可不是像咱們一樣在KTV裏隨便點一首喜歡的新歌兒唱一唱,他說的一曲新詞,可是他自己創作的新詞。

      我們說過晏殊啊,15歲就以神童的身份高中進士,後來又位居宰相,是在歐陽修之前北宋初期的文壇領袖。他在詞壇的地位更是崇高,被譽爲北宋詞壇初祖。意思啊,就是北宋詞壇第一人了,所以他貌似輕鬆的一曲新詞,其實啊很可能就是對北宋詞壇影響很大的一首經典名作了。他在很低調的寫了一句一曲新詞酒一杯之後,又更加低調的接了這麼兩句: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上片這三句詞,聽上去呢,似乎是毫無邏輯的,唱完歌,喝完酒之後,怎麼突然又跳到了去年呢?這看上去,很跳躍的兩句詞,如果仔細想想啊,其實還是能夠發現其中有很緊密的邏輯關聯的,因爲呀,再熱鬧的歌宴酒席,最終也都會有曲終人散的時候。所以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外在的富貴風流,而去年天氣舊亭臺就轉向了內在心靈的自醒。當繁華落盡,賓客們一一散去,詞人最終要面對的還是自己的內心。當歡歌笑語終究歸於沉寂,詩人直到這個時候纔可以安靜下來審視夕陽餘暉下的亭臺樓閣。一切都還和去年一樣,似乎沒有一點兒變化,所以詞人才會有點兒驚訝地問自己,已經又是一年的春天了,這完全一樣的景緻,是什麼時候又重新出現在自己眼前的呢?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片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而且對仗十分工整,無可奈何對似曾相識,花落去對燕歸來,形式上的對仗是天衣無縫的。更絕妙的是,意識上也形成了天然的對應關係。花落去和燕歸來,原本只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自然場景,但是分別加上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這兩個詞兒,立刻就讓人延伸出無限深遠的聯想。無可奈何花落去,凸顯的是時光流逝的匆匆與無情,讓人徒增無奈;似曾相識燕歸來,又流露出雙燕歸來時的親切與溫情,讓人心生眷戀。在這兩句詞當中,我們既能感受到人與自然相處的默契與和諧,又分明觸摸到了人與自然永恆的矛盾。

    在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的天然佳對之後,結句以小園香徑獨徘徊收束,又將對世間矛盾的哲學反思迴歸到了情景交融的本體上來。詞嘛,畢竟不是哲學論文,抒情纔是本色。晏殊呢,是按填詞規律的。所以他只是將這種哲學思考,用一種含蓄的,優雅的方式表達出來。至於他思考的結果是什麼?他沒有與我們說透,也正因爲沒有說透,纔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自己思考,自己琢磨的餘地,纔會營造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蘊。纔會更加的耐人尋味。小園香徑獨徘徊,落花滿地,卻原來散發出似有若無的幽香,好像在屋檐下呢喃的鶯聲燕語暗相呼應。視覺,聽覺,嗅覺在那一刻完全融合在一起。那是夜幕降臨前的最寧靜的風景,我們還好像能夠看到詞人獨自沉吟的身影。

    這首小令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爲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啓人神智,耐人尋味,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啓迪和美的藝術享受。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關於詞中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聯,還有一段饒有興味的佳話,也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句的由來。

      說的是,晏殊文采出衆,詞作格調婉約,其中最爲人稱道的、讚歎的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這兩句竟似渾然天成,令人無限回味的同時,留連再三。而更令人稱異的是,這“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句,卻是別人送晏殊的。對於這一詞壇佳話,晏殊自己也並不諱言此事。
      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這一年,晏殊因公事赴杭州,途經揚州地方,到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風景勝地。在大明寺暫歇,大明寺香火甚旺,遊人衆多,自然文人也匯聚於此,寺中壁間亦有許多題詩。晏殊自負,懶得逐字逐句去讀,便命侍從讀給他聽。自己閉目養神,側耳傾聽,用心品味其中意蘊。一連聽了數首,都覺寡淡乏味。便大聲說,不必念那些作者的名字,只讀正文!在侍從讀到——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詔尚留名。儀鳳修無跡,鳴蛙只廢聲。淒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之句時,晏殊眼前一亮,忙問作者姓名,當知道詩作者是江都尉王琪後,晏殊立即派手下去請王琪共進晚餐。得知是晏殊大人相請,王琪豈有不從之理。席間,兩個千里覓知音的男人,又都是詩詞名家,理所當然地會談及詩詞。是時,正值暮春時節,落英繽紛,觸景生情的晏殊,忽然想起自己去年寫就的半闋詞。其中寫到“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候,絞盡腦汁仍然無法續出後句,文士之苦,以此爲甚!王琪聽了晏殊的敘說,幾乎不加思索的就吟出了“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句。晏殊一聽,喜出望外,便開口向王琪討要此句,王琪順水推舟,玉成此事。從此王琪成了晏殊府上一名從官。後在晏殊的推薦之下,躋身朝廷清要文祕官員,也成就了詞壇上的一段佳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