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自由的象徵》:高爾泰的美學思考

《美是自由的象徵》是高爾泰關於美學的文章合集,收錄了作者於上個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撰寫的相關文章,內容偏重於接近哲學層面的美學理論的闡述,沒有任何對具體流派、作品的解析和鑑賞。

也正因爲全書都是理論闡述,內容都很抽象,所以閱讀理解起來很費勁,一次性讀完會感覺囫圇吞棗,零散細度的效果會更好一些。但的確能時不時地從文中發現一些很有啓發性的句子,甚至覺得有些句子可以直接拓展爲長文。

高爾泰認爲,“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爲美”。這個觀點把藝術的美同能夠欣賞到它的人的感受直接關聯在一起,美是人的主觀感受,而不是脫離人而獨立存在的。粗略地說,有人感受到了纔是美,沒人能感受到就不是美。

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我轉了好大的彎。在我原本的認識裏,一種藝術形式被創造出來以後,美就是這種藝術形式固有的屬性,是獨立存在的,不依賴於有沒有欣賞它的人。人們能不能感受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美,與其對美的鑑賞能力有關。

不過,進一步考慮的話,假設有某種藝術形式,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任何人能感受到它的美,那它還可以算美麼?回過頭來想想,美是人定義的,必然是基於人的感受。可能這就是美無法脫離人的感受的原因。這樣看來,的確如高爾泰所說,“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爲美”。

若是再反轉一下,假設有一種形式,多數人否定它美,但偏有少部分人認爲它美,這種情況下它可以算是美的麼?按上面的觀點,這或許算是一種小衆的審美。但如果這種形式本身是負面的,比如扭曲的、導致傷害的,那即使有少數人支持,它也必然不可能是美的,這就需要結合真、善來判斷美了。

美離不開人的感受,人的感受離不開生活體驗,這可以算是“藝術源於生活”在另一個角度上的理解。

人的生命力包含自然生命力和感性文化動力兩個方面。勞動創造物質條件維持自然生命力,而藝術是人有意識的創造,是自由的體現,能夠開拓精神空間,擴大現實世界,在更深遠的意義上維持感性文化動力。

所謂史家不幸詩家興,從歷史上看,藝術的繁榮未必一定在繁榮盛世,多產的藝術大家未必人生順遂。恰恰相反,有些集大成者,反而是在社會的黑暗痛苦和人生的坎坷多難之時,創作出了傳世的優秀作品。

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大大受到限制,甚至可能經受饑饉傷痛的身體折磨,但他們的思想始終保持着自由,並且愈加努力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創造更多藝術美的體驗。

很多失意的古代文人偏愛松、菊、桑、麻、白雲、南山等“自在之物”,並以之自比。這些事物本來跟人無關,但被古人賦予了豐富的個人感受,成了自由的象徵。在這個層面上說,哪怕經歷了仕途受阻、人生不幸、生活困苦等多重苦難,這些古人還是在審美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

這些現象都很符合高爾泰反覆強調的觀點,也是《美是自由的象徵》這本書的核心思想,“自由是審美的本性”,而“美是自由的象徵”。


2021.02.23霧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