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的美學——讀《千古文人俠客夢》感悟(一)

一、什麼是俠?

《史記》的《遊俠列傳》這樣定義“俠”的基本特徵: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什麼是遊俠?那就是其行爲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要求,但是一言九鼎,做事果決,答應的事一定做到,並且願意犧牲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經歷生死存亡的考驗,也不自我誇耀。

二、如何看待武俠二字?

梁羽生說:

‘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

現代的俠,代表一種精神、氣質,比如“俠骨”、“俠氣”、“俠烈”、“俠行”等,與階層無關,只是一種富有魅力的精神風度及行爲方式。

俠需要以一己之力去對付社會黑暗,文學中的俠還承載着老百姓最後的希望,如果俠客出手就打敗仗,甚至丟了性命,那行俠仗義不就成了一句空話嗎?所以擁有高超的武功成爲俠的重要特徵,有義無力,可以稱作義士,有義有力,纔可以稱作俠。

三、爲什麼會有俠?

社會總有黑暗,法律總有缺陷,制度的邊緣地帶,人們遭受傷害無法自保,這時候就希望有人來幫助自己。

明人張潮說: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之。

遇到小事,兄弟幾個喝頓酒,笑一笑、叫一叫,心裏就舒坦了;可遇到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比如遇到黑社會強拆,你是不是祈禱超人降臨、除暴安良?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俠是老百姓心裏對公平正義的嚮往!越是不公平不正義,大家對俠就越發渴望;越是混亂時代,人們越期待俠來維持秩序;偏激一點說,國民中喜歡讀武俠小說的人越多,這個國家恐怕越失序、越不安全。

好萊塢電影有太多的關於鋼鐵俠、蜘蛛俠、蝙蝠俠這樣的英雄主義電影,而美國社會卻混亂分裂,民衆對法律失去信仰,人們幻想英雄匡扶正義......

亂世出俠客,並非太平盛世就沒有俠。有人落水,旁人跳水相救,這就是“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行爲,這也是俠。

只是亂世中人們更加避害趨利,知道秩序混亂、制度不公,希望有人主持公道的願望更爲強烈。

在虛構小說中,我們看到英國的亂世有羅賓漢,西班牙殖民地的亂世出了佐羅,北宋中後期宋遼相爭有蕭峯,南宋末年出了郭靖,元末民初有張無忌,明末清初有袁承志......

越是亂世,朝廷越沒有影響力,江湖規則越容易趁虛而入,所以,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才總結說:

遊俠精神本質上與法律、秩序相牴牾,故其最佳活動時空爲“亂世”。

四、文學中關於俠的美學

1、文學詞語中的豪放之美。關於俠的詩詞中多有“長劍”、“大漠”、“八荒”、“馳騁”這樣的詞語,這些文字意象遠離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壯麗、奔放的美感,讀來豪邁跌宕、慷慨悲涼。

比如:“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長劍著崆峒”(晁衝之《夷門行,贈秦夷仲》)。

2、俠客不羈的性格之美。俠是有違社會規則的存在,他們通常獨來獨往、自由自在,帶給我們的感受就是個性放蕩不羈,敢愛敢恨。這種個性讓深處法制社會,處處需要遵守規則,特別是在單位裏要夾着尾巴做人的職場人十分羨慕。

比如:“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李白《結客少年場行》),比如西部片裏獨行俠拔出手槍連弊數匪,拋開法律規則來說,這樣的率性是何等如火如荼?又是何等激情飛揚?

3、俠客文學的人生境界之美。當社會不公、人性黑暗,俠客們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種讓秩序迴歸正常的行動是美的;當面對災難,英雄逆風而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種慷慨赴死、雖死猶榮的光輝人性是美的;當血戰沙場,以武抗敵,“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這種力挽狂瀾、拯救蒼生的力量是美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