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的美学——读《千古文人侠客梦》感悟(一)

一、什么是侠?

《史记》的《游侠列传》这样定义“侠”的基本特征: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什么是游侠?那就是其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要求,但是一言九鼎,做事果决,答应的事一定做到,并且愿意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经历生死存亡的考验,也不自我夸耀。

二、如何看待武侠二字?

梁羽生说:

‘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

现代的侠,代表一种精神、气质,比如“侠骨”、“侠气”、“侠烈”、“侠行”等,与阶层无关,只是一种富有魅力的精神风度及行为方式。

侠需要以一己之力去对付社会黑暗,文学中的侠还承载着老百姓最后的希望,如果侠客出手就打败仗,甚至丢了性命,那行侠仗义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所以拥有高超的武功成为侠的重要特征,有义无力,可以称作义士,有义有力,才可以称作侠。

三、为什么会有侠?

社会总有黑暗,法律总有缺陷,制度的边缘地带,人们遭受伤害无法自保,这时候就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

明人张潮说: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遇到小事,兄弟几个喝顿酒,笑一笑、叫一叫,心里就舒坦了;可遇到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比如遇到黑社会强拆,你是不是祈祷超人降临、除暴安良?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侠是老百姓心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越是不公平不正义,大家对侠就越发渴望;越是混乱时代,人们越期待侠来维持秩序;偏激一点说,国民中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人越多,这个国家恐怕越失序、越不安全。

好莱坞电影有太多的关于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这样的英雄主义电影,而美国社会却混乱分裂,民众对法律失去信仰,人们幻想英雄匡扶正义......

乱世出侠客,并非太平盛世就没有侠。有人落水,旁人跳水相救,这就是“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行为,这也是侠。

只是乱世中人们更加避害趋利,知道秩序混乱、制度不公,希望有人主持公道的愿望更为强烈。

在虚构小说中,我们看到英国的乱世有罗宾汉,西班牙殖民地的乱世出了佐罗,北宋中后期宋辽相争有萧峰,南宋末年出了郭靖,元末民初有张无忌,明末清初有袁承志......

越是乱世,朝廷越没有影响力,江湖规则越容易趁虚而入,所以,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才总结说:

游侠精神本质上与法律、秩序相抵牾,故其最佳活动时空为“乱世”。

四、文学中关于侠的美学

1、文学词语中的豪放之美。关于侠的诗词中多有“长剑”、“大漠”、“八荒”、“驰骋”这样的词语,这些文字意象远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壮丽、奔放的美感,读来豪迈跌宕、慷慨悲凉。

比如:“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长剑著崆峒”(晁冲之《夷门行,赠秦夷仲》)。

2、侠客不羁的性格之美。侠是有违社会规则的存在,他们通常独来独往、自由自在,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个性放荡不羁,敢爱敢恨。这种个性让深处法制社会,处处需要遵守规则,特别是在单位里要夹着尾巴做人的职场人十分羡慕。

比如:“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李白《结客少年场行》),比如西部片里独行侠拔出手枪连弊数匪,抛开法律规则来说,这样的率性是何等如火如荼?又是何等激情飞扬?

3、侠客文学的人生境界之美。当社会不公、人性黑暗,侠客们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种让秩序回归正常的行动是美的;当面对灾难,英雄逆风而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慷慨赴死、虽死犹荣的光辉人性是美的;当血战沙场,以武抗敌,“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种力挽狂澜、拯救苍生的力量是美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