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鄉見聞:移動互聯網對農村的滲透前所未有 移動互聯網對農村的滲透前所未有 基礎性問題也亟需解決 寫在最後:

文|鄰章

每年回家,我都會嘗試寫一篇回鄉見聞,以微末筆觸記錄重慶市巫溪縣文峯鎮松花村這個小村莊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每年發生的變化。

今年亦不例外。

自新年前一天回到村莊到今日再次踏上去往城市的歸途,在這短暫的回鄉時光裏,讓我感受最爲深刻的是,過去一年移動互聯網對家鄉親人們的“滲透”和行爲習慣的改變,遠超過往數年,其中短視頻、移動支付、視頻聊天是典型代表。

移動互聯網對農村的滲透前所未有

首當其衝的是短視頻。

城市用戶們可能早已深切感受到了短視頻帶來的衝擊,也早已養成了短視頻的使用習慣。但短視頻對農村用戶的影響究竟如何,我們知之甚少。

而從個人見聞來看,其實短視頻對農村用戶的影響,可能是超乎想象的,這從今年春節期間我聽到的這兩句話,便可窺見一二。

第一句話是“你是不是在拍抖音?”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比較喜歡使用手機拍照的人(雖然技術不在線),每年回到家鄉,即使面對的都是相同的大山、森林、田間地頭,但總忍不住拿出手機到處拍拍拍;在往年,當我拿出手機四處拍拍拍的時候,鄰居們都不會過問,但今年在我拿出手機拍照時,鄰居們則會問我是不是在拍抖音,並且需要注意的是,問我是不是在拍抖音的人並不是年輕人,而是我的叔伯們。

第二句話是“我在抖音看到了的”。

今年家裏添丁,我媽初嘗當奶奶的滋味,當然也是欣喜萬分,所以在幫我帶孩子的時候,也總忍不住拍攝一些孫子的動態發佈到抖音。

但有趣之處在於,在今年春節親朋聚會的時候期,一位家裏小朋友曾祖輩分的長輩,在和我媽打招呼,說到:“哎喲,你孫子長得真乖,我在你拍攝的抖音裏也看到過”。

在這兩句簡單話語背後,我們不難發現抖音這些短視頻平臺對農村用戶行爲習慣、自我展現、信息觸及等方面帶來的深刻改變。可以說,抖音這類短視頻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爲了農村用戶的另一個朋友圈。

的確,過去一年,短視頻在筆者家鄉所在的農村地區正加速流行——過去一年,越來越多的家鄉叔伯們在抖音、快手上發佈着各類記錄生活的短視頻——無論是田間勞作還是親朋聚會亦或是婚喪嫁娶,總會拍一拍;即使是我從來不喜歡拍這些視頻的父親,據我媽說,其實他在過去一年裏近來也迷上了刷快手。

其次是移動支付。

這是移動互聯網在過去一年給家鄉帶來的第二大改變。其與短視頻似乎有着相似路徑——從城市用戶角度來說,移動支付早已深入我們生活,至少在兩年前就已取代了錢包,但過往農村用戶對移動支付是缺乏信任度的,過去父母們見不到真金白銀,總感覺心裏不踏實。

但這種不信任感,如今似乎已經煙消雲散了,家鄉父輩們現在已欣然接受移動支付這種更方便、快捷、安全(無假鈔困擾)的支付方式了(至於這種顧慮是如何打消的,我並不知道)。

現在,無論是幾千上萬的轉賬還是小額的買菜逛街,父母們已然習慣於手機支付了,與我們一樣,擁有了一機在手天下我走的“自信”。而我所在的小村莊,在移動支付中與我們的不同之處則在於,絕大多數都只會使用微信支付,對於支付寶,在父輩中是極少有人使用的、這或許與支付寶並非社交平臺,有着莫大關係。

微信視頻聊天則是過去一年移動互聯網帶來筆者家鄉的第三重改變。

過去一年,視頻聊天也已成爲家鄉父輩們高頻使用的溝通工具——過往經常用電話聯繫的父輩們,現在使用微信視頻通話進行溝通已經成爲了重要備選項。

這種轉變,在我看來其推動力量一方面源於家鄉通信基礎設施相較過往幾年有了較大提升,雖然家鄉還是搜索不到5G網絡,但4G網絡則可以暢通使用了,相對過往,這是巨大改變——過往在雨中尋找4G網絡的場面,是再也見不到了。這使得視頻通話體驗有了較大提升。而另外一重推動因素則是留守在家鄉的父輩們,通過視頻聯繫,能夠更爲真實的看到在外工作的親朋好友、孩子們的狀態,實現更爲真實的互動。

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上述三重鉅變之外,網絡購物在家鄉父輩中也逐步開始了——他們也開始使用拼多多以及在網絡直播中進行購物,雖然挑選商品的技能還有待提升。

基礎性問題也亟需解決

這是過去一年時間裏,移動互聯網給家鄉父輩們帶來的改變。

但觀察移動互聯網在家鄉加速滲透的這一年,也依然能發現家鄉互聯網還存在着衆多亟需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諸如家鄉父輩們雖然幾乎都使用上了智能手機,但他們對智能手機的基礎設置操作卻並不太熟悉。這種現實,讓諸多居心不良的應用有了可乘之機——過度索取權限、垃圾廣告植入、誘導下載等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會給他們的智能手機植入病毒木馬,進行電信詐騙,帶來經濟損失。

這種現實,亟需廠商、行業主管部門拿出更爲嚴格的應用開發規範,爲用戶帶來安心、清爽的智能手機使用環境。

當然,改變也正在發生,我們已經看到了相關部門和部分廠商爲塑造智能手機安全使用環境所作出的行動,這從廠商在系統權限中加強用戶隱私保護、工信部公示過度索取權限應用名單、開展智能應用適老化改造開發等動作,便可見一斑。但當下問題在於,如何讓農村地區用戶在第一時間知曉這些違規應用,從而進行防範。

又如家鄉父輩雖然開始了網絡購物,但在網絡購物“最後一公里”的體驗卻是極差——在城市裏早已實現的快遞點免費存放,在筆者家鄉的快遞點取快遞卻需要五塊錢一個——這筆費用在某些時候,其實已經超過了貨物本身的價值。這是基礎設施服務薄弱提升用戶購物成本的典型表現,這自然也是亟需改變的。

寫在最後:

過去一年時間,移動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家鄉父輩們的行爲習慣、自我展現、信息觸及方式等方方面面,讓父輩們更爲深刻的感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便捷。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互聯網基礎操作知識乃至是我們認爲的常識的欠缺、部分服務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使得父輩們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時,面臨着不少的坑。

在此,增強智能手機操作技巧與互聯網知識,正成爲父輩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修課。而這則需要行業監管、智能手機廠商、應用開發者和做兒女的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鄰章【微信:ZLxgic,公衆號:TMT317】,專注科技互聯網評論,致力傳遞價值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