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故乡的问题

贾平凹的故乡是商州是清风街,莫言的文学故乡是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文学故乡是白鹿原,徐则臣的文学故乡是花街是大运河。

作家都是有自己的文学故乡的,没有文学故乡,作家的灵魂就仿佛没地安放,终生漂泊,作品也成不了大气候。

文学故乡是一个广大的区域,是一带的山水人文。如果作家处理不好自己与文学故乡的关系,势必会引来诸多麻烦,比如说被人对号入座,被人认为是影射,被人误会甚至攻击。

文字其实也是把双刃剑,可以安妥自己的灵魂,也可以带来杀身之祸。只有遭遇的误会多了,吃的亏多了,才会理解当年为什么蒲松龄写的偏偏是《聊斋志异》?为什么绝顶聪明的纪晓岚只写了薄薄的《阅微草堂笔记》?为什么洪迈写的也是《夷坚志》这类的题材?为什么四大名著的作者,写的不是当朝之事?他们,无不是为了远祸啊。

作家要以文章警世教化人心,又要避免因文字带来的麻烦和祸患,现实和政治权力也只给了作家这条狭小的通道行走。他们不写这些题材,还能写啥呢。写天上,写地下,写天地鬼神都可以,只要不大写人不写当朝事,都没事,为当权者所容忍。

贾平凹的《秦腔》,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系列故事,都是有人物原型的,作家能处理好,能不引起误会和误解,这不能不说这些顶级作家文学水平的高超。

这些作家的文学故乡,是经过他们扩大了格局的,并不是作者出生地的村庄或小镇了,而是他们那一片,那一带,只要民俗文化相近的地方,作家都把它们划为了自己的文学故乡。

我的文学故乡是哪里,我要划多大的疆域,赋予一个什么样的名儿,这是个文学技术处理上的问题。昨天晚上到现在,我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解决了读者找不出人物原型、故事发生地的原型在哪里的问题,也是解决了避免对号入座的问题,也是避祸远祸之道。我想,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作者,为避免文字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都要面对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