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财务独立,提前退休吗—试试FIRE吧 1.工薪层能否实现FIRE? 2.把50%以上的收入存起来,可能吗? 3.实行FIRE的人有哪些改变? 4.FIRE有哪些障碍?

最近读了本书,叫《Playing With FIRE》,作者Scott Rieckens,讲的是一对美国夫妻通过设立FIRE目标,告别消费主义,实现财务独立的故事。

所谓“FIRE”, 是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财务独立,提前退休)的缩写。

作者夫妻,30出头,高收入,但却没有存款,反而陷入了消费主义,负债不少。偶然接触到FIRE的理念,开始了反思。发现拥有时间比拥有物质更珍贵,开始把自己50%以上的收入储蓄起来并开始投资,最终实现了FIRE目标。

这本书对于咱国内的工薪阶层也很有参考意义,想想看,大部分人20多岁进入职场,打拼10-20年后,职业生涯达到顶峰,收入不再增长,竞争力下降,甚至还有失业的风险。中年危机如期而至,却无可奈何。

延迟退休也势在必行了,假设40多岁失业,找工作又很困难,要熬到65岁才能拿到退休金,这20年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FIRE给工薪阶层指出了一条出路。

提炼一些书中观点,如下:

1.工薪层能否实现FIRE?

当然能。只是收入越高,越能控制不必要的消费,投资理财水平越高的人更容易实现。

Fire的大致目标就是,存够每年开支的25倍,你就可以退休了。打个比方,你每个月开销1万元,每年开销12万,你需要存够至少300万,每年提取不超过4%的总额,用作开支。正常情况下,这个钱永远化不完。

据说,4%法则是经过专家计算,并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跟踪测试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具体到中国,可能还需要做一些修正,毕竟情况不完全一样,至今,国内只有极少数人在实践,他们大都在30多岁,年龄跨度还不够大,暂时无法实证。

但财务独立,提前退休肯定是受广大职场人士欢迎的。

通过控制消费,合理投资,用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实现财务独立还是有可能的。

2.把50%以上的收入存起来,可能吗?

收入高的人,相对容易一些。起码也得中等收入,才有一定可能性。

低收入人群,思维带宽都被每天的生存占据了,既不可能想到FIRE,也不可能实现。

作者在书中指出,也不用太极端,可以循序渐进,从每天几美元开始。养成储蓄的习惯,以后会越存越多。

从吃住行三方面着手,都能节约不少费用。

自从实行FIRE以来,作者夫妻大幅减少了外出吃饭,尽量在家做饭,中午还可以带便当,节约了不少费用。夫妻俩每月至少在外用餐5-6次,每次平均每人80美元,在家吃饭节约了大约1,000美元。

作者还取消了帆船俱乐部的会员卡,每月能节约500美元,连一次性支付的入会费6000美元都忍痛放弃了,就当是沉没成本了。

作者劝妻子TAYOR放弃租BMW,因为每月租金要400美元,起初妻子不愿意,觉得自己上班这么辛苦,能坐到BMW的真皮椅子上是种享受。但作者给她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放弃BMW的话,他们会晚18个月才能退休,18个月不能和家人在一起,而是在开会、出差,通勤中度过。妻子看到这个数字,很吃惊,毅然放弃了BMW。

通过各方面的压缩,作者夫妻俩把每月50%以上的收入储蓄下来,并开始了投资。

3.实行FIRE的人有哪些改变?

很多人在实行FIRE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在的物质,比如,豪车、职业高度、社会地位、房子等,对他们来说不再那么重要。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不再买没有意义的物品,从此告别了消费主义。他们从简单的事务中也能获得快乐,比如,走路、读书、遛狗、和家人朋友更多的交往。

有的人在达到FI之后,依然工作,只是不再关心金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

FIRE也并不仅仅意味着,不上班,整天面朝大海,喝喝小酒,度过余生,而是把你宝贵的时光从工作中拿回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4.FIRE有哪些障碍?

FIRE是一条孤独的路,尤其是打算在10年左右实现的人来说,意味着至少得把65%以上的收入节约下来,并学会明智的投资。

作者夫妻披露,他们在朋友约去好的餐厅吃饭时遇到了尴尬,不去不好,去了朋友点香槟,自己不喝也不好,有点怪怪的感觉。虽然大家是AA制,但去好的餐厅吃饭背离了他们的计划。

后来,作者左思右想后,把自己的FIRE计划告诉了朋友。朋友表示理解,同意改到便宜的餐厅聚会。

极端的节约可能让人放弃,作者夫妻一度甚至连圣诞礼物都不想送了,后来也觉得很不好,开始了反思,觉得自己不应该把重心只放在如何省钱上,而是应该努力找到什么才能真正让自己开心。然后多做开心的事。至于是10年,20年还是30年实现FIRE,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需要那么僵化。

过度节约影响了自己长远的幸福,并让人紧张,其实已经背离了FIRE的原则。

我深以为然,作为一名极简主义者,自己的生活理念和FIRE不谋而合,尽管人到中年才知道这个概念。

如果自己20多岁就立志实现FIRE,也绝不会采取极端的目标,比如,工作10年,35岁就退休,不现实。

一是年轻时收入本来不高,必然意味着极端的节约,很难做到。

二是20-35岁这10年挣到的钱,远远不如35-45岁挣的多,会失去收入增长的积累。

三是投资的复利效应,10年和20年会有天壤之别,45-50实现FIRE,投资的复利效应更大。

不过,作者认为,多工作20年,尽管能多挣700万美元,但他们连帆船俱乐部会员资格和BMW放弃了都无所谓,又有什么必要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去挣那份钱呢?

也有道理。

总之,只要支出小于收入,并把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合理投资,工薪层也是能够实现FIRE的。10年,20年或30年实现都挺好。要知道,不少人到了65岁也实现不了财务独立,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养活自己,还得去打工。在一些发达国家,白发苍苍的老年服务员大都属于这个类型。

《Playing with Fire》这本书干货满满,目前只有英文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