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造就偉大!建國後解放軍的三次失利,次次回憶刻骨銘心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前想起了莊嚴的國歌,在一片禮炮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還被動捲入到了多場戰亂之中,解放軍一次次的擊退敵寇,創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抗美援朝戰爭、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等等,我軍所向披靡,鮮有敗績。不過在這麼多勝利的背後,其實建國後解放軍也經歷了三次失利,回憶讓人刻骨銘心。



第一次:金門戰役。


這場戰役是解放末期發生在我國福建省金門島的一場戰役,也是建國後解放軍的第一次失敗。


1949年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轉移了國軍的視線,造成國軍戰略判斷失誤,爲解放軍成功登錄廈門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10月24晚,解放軍第一梯次三個團分別在澳頭、大嶝、蓮河登船完畢,二十五日約凌晨一時半抵達壟口、後沙、古寧頭一帶,但是還沒有等到船隻靠岸,戰鬥於凌晨突然打響,解放軍三野十兵團的9000餘名官兵遭到了敵方的猛烈襲擊,這一日,我軍損失慘重。



10月26日凌晨,解放軍由二四六團團長孫雲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第八十五師的兩個連增援,當時國軍在飛機、坦克、軍艦的協同之下,兵分三路向解放軍的核心陣地發起了進攻,這一日解放軍依舊損失慘重,國軍攻下林厝,拿下了南山。


到了27日,此時的人民解放軍已經彈盡糧絕,一千三百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沙灘,國軍對其發動了猛烈的襲擊,直接導致這支解放軍全軍覆沒,不是犧牲就是被俘。


在這三天的鏖戰中,解放軍損失慘重,僅團級幹部就有將近30人被俘和犧牲,這也是解放軍的第一次慘痛失敗。



第二次: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撤階段。


1951年5月22日開始,由於糧彈接濟不上,中朝軍隊決定整體開始北撤,將主力移至三八線以北休整。此時“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以美軍7個師爲主力連同南朝鮮軍、英軍共13個師,開始全線反撲。



當時第180師負責掩護友軍撤退,經過數天的慘烈戰鬥,第180師雖然最後衝出了美軍的重重包圍,但是由於缺乏補給,長時間的戰鬥導致全師損失慘重,大量官兵被俘虜,其中政治部主任吳成德負傷被俘,成爲志願軍被俘的最高級別將領。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役中,全師只突圍出3000多人,損失約7000人。直接導致志願軍被俘數量猛增數倍,成爲志願軍被俘最多的一次。



第三次: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後撤階段。


1979年春節,對越自衛戰打響,當時我軍勢如破竹,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直逼越南首都,但是在後撤階段,由於戰略失誤,也造成了我軍的重大損失。


當時50軍150師448團在高平以西的那嘎、朗莊地區遭遇越軍伏擊包圍,最終這團的前指、二營、一營1連、三營8連等部被越軍分割包圍,共失散542人,其中200多人先後被俘,成爲了對越反擊戰中解放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役。



兵書有云“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造就偉大,知恥而後勇,雖然在這三場戰役中,解放軍損失慘重,但是也無需迴避。沒有哪支軍隊是真正的戰無不勝,正是因爲這幾次的失敗,造就瞭解放軍如今的強大!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架構真經(gentoo666)。
如有侵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