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同樣是拼團,姐姐們得到更多掌聲,哥哥們卻被說油膩 §認同感是怎麼來的? §影響認同感的要素 §結語:我們都需要被認同

近幾年的現象級綜藝吹起一股「拼團」風潮,這兩年以中年藝人爲羣體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和「追光吧哥哥」都是個中翹楚。

有意思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在網絡平臺上的迴響大多是正面的。相反地,追光吧哥哥卻不只一次有參與節目的男藝人,在網絡平臺上因爲他們的言行和表演受到奚落和嘲諷。

同樣是中年藝人以組團爲目標的淘汰賽,參與的藝人多半都有相當知名度,在節目中也展現出各自的努力,爲什麼姐姐們獲得更多掌聲和鼓勵,哥哥們卻得到更多負面評價,媒體效應也相對較低?

當中原因牽涉一個重要的心理議題,就是「認同」。


§認同感是怎麼來的?

認同感(identity)的另外一個翻譯叫做「歸屬感」,常見的認同感包括自我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

簡單說,認同總是和「我」有關,以我爲中心去驗證和另外一個人或羣體之間的關係。

比如「自我認同」就是我和我自己的關係,這個關係包括兩個層面:

1. 我對我自己的自我認知,以及自我定義。

2. 通過自我認知和自我定義做出的詮釋和行動。

舉個例子,麥可是一位在美國長大的華人,他在家說中文,在外頭說英文,在中國家庭長大,在美國社會生活。他認爲自己是中國人,或是美國人,是他對自己的定義。

接著,因爲麥可出於對自己的身份的定義,會有相應的行動。比如他如果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他想過農曆春節,並且願意在把中文說得更俐落。假如他更認同自己美國人的身份,那麼他可能更願意說英文,也不願意過春節。

當我們認同一件事,我們就會表現出對那件事的支持。當我們不認同一件事,我們就會表現出對那件事的排斥。

顯然,如果僅從網絡上可見的評價,乘風破浪裏的女藝人們得到更多認同,追光吧哥哥里的男藝人們得到認同較少。

但如果只用喜歡和討厭,直接無腦讚揚或批評某些藝人的表現,可能都會讓我們被自己的認同感誤導,把無辜的藝人當成我們宣泄不認同情緒的替罪羊。


§影響認同感的要素

認同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屁股決定腦袋」的結果,當我們認同某個羣體,我們自然的會肯定他們的行爲。當我們不認同某個羣體,我們看他們就會越看越討厭。

比如那些被說油膩的男藝人們,他們真的油膩嗎?可能他們根本沒有做出什麼油膩的舉動,但在不認同他們的人眼裏,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了挑刺的地方。

反之,有些姐姐在節目裏的糟糕表現,如果發生在生活中,你可能恨不得和對方撕起來,但在節目中卻被你無意識的忽略。

關於這樣的心理,歷史上有幾個重要的實驗可以反應這種情況,進而讓我們瞭解兩個節目的不同命運。


A. 我們更認同和我們相似的人

華盛頓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桑莫維爾(Jessica Sommerville)曾經對1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過一項實驗,讓嬰兒看分配東西的影片。實驗發現,嬰兒比較喜歡公平分配的影片,比較不喜歡出現不公平情況的影片。

但是,當分配不公平的情況出現,跟自己膚色相同的小朋友得了好處,嬰兒對不公平的情況卻變得比較寬容。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更容易認同和我們相似的人,因爲認同而強化對方的優點,弱化對方的缺點。

浪姐節目中有很多眼淚,劉芸很努力練舞,但還是被淘汰;張雨綺談到自己因爲年紀接不到戲;丁當唱功一流,卻被評委說不夠合羣。

許許多多臺前臺後的眼淚,喚起許多女性的共鳴。這個共鳴來自節目讓人們看見藝人們平凡的一面,觀衆們發現這些過去光鮮亮麗的女藝人,實際上私底下和一般女性沒有什麼不同,大家都想要過得更幸福,也會因爲得不到幸福而傷心。

在社會上遭受的性別歧視,原來不只是一般女性的煩惱,也是女藝人們的煩惱。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見女藝人彼此相處的面目,她們彼此之間也有不認同的時候、爭吵的時候、委屈的時候,女神們的面具一點點剝落。正因爲這種剝落,通過看見女藝人們舞臺聚光燈外的一面,使得觀衆能從藝人身上看見更多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得到共鳴。

B. 我們渴望得到被認同的感受

當粉絲給予浪姐更多的好評,某個角度反應出粉絲自身在生活中渴望得到的認同。當我們在生活中得不到認同,人們會渴望通過看見別人遭受認同的場景,獲得心理上的補償。

追光吧哥哥里,當男藝人們一個接著一個跳起舞來,接受考評時。他們很難得到女性觀衆的認同,因爲男性長期以來沒有形體焦慮。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說法「男性的外貌不重要」、「男性的年紀不重要」,好像男人只要能夠賺錢養家,不用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並且男性在繁衍後代方面不像女性受到更多的年齡影響。

這些思維卻造就了某些男性高估自己的價值,更糟糕的是還喜歡對女性外貌品頭論足,無端製造女性焦慮。

在節目中,我們發現男藝人相較女藝人,多沒有這方面的焦慮,反而在條件可能普通的情況下自吹自擂,這就造成兩個結果。這些男性的姿態無法獲得女性觀衆的認同,同時他們也缺乏對女性焦慮的體諒。

這兩者都會讓女性觀衆通過網絡負評,以表達長期以來的不滿。我想在這方面,如果男藝人可以表現更多對女性的共情,而不是在男性明明在外貌、工作等方面得到更多好處的同時還多所抱怨,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與認同。


§結語:我們都需要被認同

追光吧哥哥,不是男藝人們不努力,而是過去男性的努力太容易被肯定,而女性的努力卻經常被忽略。就像有的家庭,女兒辛苦工作持家,兄弟遊手好閒卻得到更多父母的愛。

對某些男藝人的負評,是女性渴望認同卻不可能的一種呼聲。

隨著浪姐裏的女藝人勇敢發聲,或是其他公衆人物如楊笠對男性「明明很普通,卻那麼自信」的嘲諷,都是女性在表達自身委屈,表達認同訴求的渴望。

回到認同的兩個基本含意,女性需要得到更多自我定義的空間,而非聽從周圍男性要求女性「你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女性能用自己對自己的理解去生活,化妝、穿衣、裝修等等都是爲了讓自己開心,而非爲了取悅男性。

這部分,不該只是要求女性。更重要地,需要更多男性意識到自己得到的好處,主動去共情身邊女性的困境。

讓女性不用乘風破浪就能輕鬆做自己,每個人都能自由追逐自己的光,我想纔是理想的社會願景。



高浩容: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等書。(公衆號:容我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