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拒絕了,爲什麼會難受? -1- -2- -3- -4-

-1-

你曾經爲了什麼事情妥協?

妥協後的感受是不是很糟糕?


所謂妥協,其實就是一個人「打破約定」的表現。

簡單舉個例子,你賣水果,有個人來買,然後他嫌你賣得貴,要你打折。

你覺得價格合理,原本不想打折,這時對方說:「算我便宜點,我下次還會來。」

你妥協了,給了他一個他想要的價格,那一刻,你就打破了和自己的約定。

或者一位有男朋友的少女,她原本打算在感情到了一定程度,纔會跟男友上牀。

但有次約會,男友表達想要發生關係的意願,那天少女妥協了,她就打破了跟自己的約定。

所以妥協,就是打破和某個對象之間的約定,而這個「對象」說穿了就是我們「自己」。

沒有哪一種妥協不會打破和自己的約定,因爲如果打破約定的是對方,表示是對方妥協。

換言之,妥協讓人難受,在於妥協總是會讓我們陷入內心煎熬,心中糾結「是否要打破和自己的約定」。

打破跟自己的約定,會帶來「自我否定」的感受。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會有自我否定的感覺。而自我否定的感覺,有時比被別人否定更糟糕。

就像今天一位你不欣賞的老師,他說你是個壞學生,假使你不認同這位老師,你拿他的話當放屁,那麼你不會有太糟糕的感覺。

但如果今天是你欣賞、在乎的老師,他可能僅僅只是對你的表現皺眉,都會引起你內心產生自我否定的感受。


-2-

妥協帶來的自我否定,是妥協總是讓人不愉快的關鍵。

從存在心理治療的角度,每個人都通過「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來堅定他存在的核心。

你存在、我存在、他存在,這是客觀事實,但人不是服從客觀事實的動物,人的主觀就像一個檢測器,經過主觀認定的客觀事實,才能真正被一個人相信。

這聽起來很不理性,但事實就是:「人有理性,但人也有非理性。」

兩者都是人的本質之一,僅有理性或非理性的,都不是人。

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會產生反智的行爲,比如像是同性戀的除罪化,實際上背後有許多醫生、心理學家等人的研究結果。

1973年,美國心理學協會、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系統(DSM)中刪除。

1990,世界衛生組織也把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刪除。

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國際學界早有多年共識,可是性教育對同性戀的科普遠遠不夠。你不用喜歡同性戀,甚至可以反感同性戀,但不表示你可以懷抱惡意去傷害他們。

就像有人討厭日本人,但不表示你就有理由去傷害日本人。現在這個判決有可能增添更多誤解,煽動更多人的惡意行爲,讓我覺得不解,以及遺憾。

你可以主觀上討厭同性戀,但把同性戀當成疾病、變態。

儘管當科學家提出客觀事實,從遺傳學等角度提出證據,你還是不相信,那麼只能說,你無法放棄自己的看法,因爲只有堅定你現有的看法,你才能感受到自己。


-3-

這裏就浮現了一個重要的課題,「什麼時候該妥協?」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我們需要放下自我肯定,承擔自我否定可能帶來的痛楚,而這個痛楚將使我們獲得成長。

實際上,我們的人生中會有無數次自我否定的出現,也會有否定之後,重新建構自我認知,形成新的自我肯定。

小嬰兒認爲自己是全能的,一哭泣就有大人來把屎把尿,滿足他的全能自戀。

後來大一點,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是全能的,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自己很脆弱,還得學會看大人臉色。

童年、青春期、進入社會等等,許多時期我們都不斷的推導自己的固有認知。

很多時候,勇敢的接受自我否定的代價,成爲一個人人格健全的關鍵。

因爲一個敢於自我否定的人,他才能夠發自內心的認錯,從這個錯誤中改正自己。

而不願承擔自我否定的人,他會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來維護他當下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他不敢動搖自我肯定一絲一毫,彷佛稍有動搖,自己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成熟的人,他知道即使失敗,自己也不會從地球上消失。就像有些做生意的,賠了錢,他知道自己不會因此消失,只是他得花很多時間還錢,重起爐竈。

然而,也有些人無法承認失敗,他開始借貸,甚至不拿借貸的錢來還債,用在生意上,而是用在炫富。因爲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形象,他不能接受自己在別人眼中失敗了。

說穿了,所謂不能接受自己在別人眼中失敗,跟別人無關,還是自己無法接受自己罷了。


-4-

總地來說,妥協有時讓我們感覺很糟糕。但有時這種糟糕的感覺,對我們的成長是必要的。

有時候,我們不妥協,因爲我們知道這個妥協對我們沒有幫助。但有時候,我們需要妥協,需要對自己下狠手,我們才能往前走。

比如有的婚姻關係就是如此,一位太太陷入一段痛苦的關係,先生外遇了,對家裏也不聞不問。太太感覺自己毫無價值,但她無法對自己下狠手,她放不下外在「美滿家庭」的形象,放不下只要她在關係中能得到的其他形象標籤。

那麼她需要自我否定的力量,需要跟自己放不下的尊嚴妥協,去承認「我的婚姻很糟糕」,去承認「我老公不愛我」。

這個過程很艱辛,因爲自我否定總會撼動我們的存在感。

但這就是人生的常態,我們通過妥協、自我否定等帶有痛楚的方式,一點一點的成長起來。形成更加健全、有韌性的自我。

有時候,打破自己的約定沒啥大不了。因爲你之前給自己的約定可能到了人生某個階段,這個約定變得很愚蠢。

結束上個階段的愚蠢,正是下個階段活得更有智慧的開始。



作者:高浩容,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煩惱心理學》等書。(公衆號:容我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