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管理自己,做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思考 交流 應用

關於時間,你是不是經常覺得不夠用?

如何才能做到時間的充分利用,如何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如這些都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再多,不會思考,確切的說是不會獨立思考,只能讓腦子成爲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獨立思考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它不過是從別人那裏知道一個結論後,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

這個過程並不複雜,但做不做,要注意什麼還真是個問題。

首先不要迷信權威,因爲權威不一定正確,權威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輔助,我們要有判斷力。

其次,拒絕獨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不僅不省時間,反而是最浪費時間的。

另外,那些勤于思考,善於思考任務的目標、實質、意義的人,不僅能完成任務,還常常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

所以,那些勤于思考,會正確思考的人,更有可能收穫最精彩最豐富的人生。

同樣,分析因果關係是我們在決定是否接受某個觀點前必做的功課。很多人做不到思維縝密的原因:一是習慣性拒絕思考;二是不懂得應該如何思考。

思維縝密的做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被灌輸的每一個觀念,甄別其中的因果關係。逐一應用以上原則就會發現自己的甄別能力突飛猛進。

交流

你相不相信,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懂得應該如何有效地傾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交流的有效與否更取決於聽者而非說者。

傾聽能力的強弱,更是幾乎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爲絕大部分時間裏,任何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是依賴聽某些人的話,或者說是依賴某些人聽他的話。

人類講話的速度遠遠低於思考的速度,所以我們在傾聽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走神的現象,如此這般,就會出現真正錯過重要信息的情況。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後,我們的大腦就會出現一種拼接模式,將零散信息不由自主的按照某種之前遇到過的模式拼接起來。

所以當甲向乙提起“你當初不是說......”的時候,乙會大驚失色地喊“天啊,我什麼時候說過......”

當然,這其中不排除乙記憶力差的情況,但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甲把乙說的話完全理解成另一個意思,甚至與原意相反。

這就會導致另一種讓人無奈的現象產生:人們只能聽到自己想聽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那些原本認真的交談最終也就變成激勵的爭吵了。

再說一個極其常見又經常被忽視的現象:明明是同樣的話,自己說出來就不像那麼回事。

這裏有一個有效的建議是: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爲能說更多話的人。

當你成爲優秀、有價值的人時,真正意義上的人脈也就破門而入了,這種情況下溝通成本也就非常小,交流的效益也會別無窮放大,幫助與受幫助的效用是一致的。

所以,專心做可以提升自我的事, 學習更多技能時,我們才能成爲一個值得交往、優秀、獨立、有用的人。

應用

一些人常常不快樂,因爲他們覺得正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但,其實這些人其實並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 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做一件事情,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 而是做好了纔有興趣 。

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長;擅長了,自然就做得比別人好;做得比別人好了,興趣自然就濃起來了,而後就更喜歡做、更擅長……進入良性循環。

可能你身邊也經常會有人問:“這個方法有用嗎?”

其實,方法固然重要, 但是比起“用功”來說, 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其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在很多人眼裏, 所謂的成功, 不過是比較的產物,歸根結底就4個字——“高人一等”。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三點時間管理上開源節流的方法:

不要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

儘量不要減少與家庭成員和親屬交流的時間。

最好不要放棄你的社交時間。

關於最後一點,將時間花在社交上是否真的值得,“有用”社交和“無用”社交的差別有那麼大嗎?答案是肯定的。人是羣體性動物,社交帶來的不僅是信息交換,更是塑造一個完全形態個體的手段。

最基本的一點在於,你要學會不停地幫助別人,花時間去幫助值得幫助的人,同時,思考自身是否也是值得他人幫助的對象。

在這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爲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最後一定要記住一件事:你比別人強一點根本沒用, 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別人強很多很多。

至於對未來的擔心,一定要傾聽自己的心聲,然後馬上開始行動。一旦做作出某種決定,就要開啓心智、制定時間預算和實施計劃表,接下來就是迎接那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未來了。

到這裏《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的分享就結束了,相信大家對於“時間”又有一些新的理解了,希望大家不要對時間流逝感到焦慮,而是慢下來同時間做朋友,最後希望時間能塑造更好的我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