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李宗奇 至誠。

人一通透了,就會有‘一個想法’。

這個想法,古人管它叫:‘一心’。

我們“普通人”,大抵上,雜念太多......

睡覺想着各種事兒各種“幻想......

喫飯想着各種事兒,各種覺,與幻想......

走路,也是一樣。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想法......是因為我們氣質’不夠通透所導致的

雜念太多,就像“水中的雜質......”一樣。不夠清澈不夠純淨,這譲我們,很難做到:一心生活

而,(只能)是多心多心就代表你的‘氣質(既:儒學儒家概念裏的‘氣質還不夠(純)。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想法太多......不能一心生活。有恐懼焦慮,憤懣,不甘心......等等,這(既:包括,且,不侷限於以上這些‘想法’......)些都是人活的‘不夠通透的:証據、與証明

(只要)你還有除了“當下”(所謂“當下”,因為“當下”;所謂的當下,其實也是僞命題不存在的。既:不存在當下,用雙引號括住)正在做的這件事以外的其它一切想法......就説明,你修養’還不夠

(修養)還不足道理是這樣的。雖然,當下,也是:叫做僞命題,但為了:方便,為了:方便説法我姑且這麼説當下

但實際上從最嚴格意義上來講、來説,當下”也是決對不可能存在的

道理是這樣的。如果你不能:一心生活’的話,那就説明,你(的氣質)還不夠:清澈不夠透明用儒家的話講,就叫做:(還)不夠‘

‘誠’(既:儒家儒學概念裏的‘就為:透明,之意。

誠(儒學概念)=透明。你(“當下”正在......)喫飯卻想“一會去唱K”,你(當下正在......)唱K,卻想“一會去包房”......上述這種思維模式與思維方法就叫不夠‘

你不夠‘透明,是因為:你的雜念太多......你雜念太多......是因為你‘氣質’(儒學概念裏的氣質不夠清澈不夠純清導致的

所以,對我們儒、釋、道的所有(既:古往今來......)修行人’來説來講的話能否做到一心生活是衡量一個‘修行人’境界水平與層次相對而言相對來説、“低”,皆所謂,皆相對......)的重要,且(我認為的唯一的標準

道理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古往今來,一切儒、釋、道的修行人都是以:(努力)譲自身越來越清澈努力譲自身‘越來越清純’,所努力修行。雖然,儒、釋、道的各自典籍的‘文字內容或多或少的“出入我個人以為古往今來......沒有哪個“高僧”、或者“道長”,立志、或者發願,説:“我要讓自己越來越渾濁......在我的認知裏,(古往今來)可能不會有這樣的人這樣的“高僧高道)。

哪有‘修行人’,立志,譲自己“越來越渾濁......的呢?如果有,假使有的話,那(我認為您大抵是學錯了。

1.

道理是這樣的。(道的‘修行人都是譲自己的‘氣質越來越清澈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的修行人’......)都是這樣的嘛。哪有(修行人譲自己越來越(既:譲自己越來越’)還“”什麼呢?

不是這樣嗎?所以,衡量一個‘修行人’的‘修行水平’、‘修行層次’,(主要、我認為的主要就看他‘一心一意活在每一個當下’定力,和決心

2.

道理是這樣的凡是能基本上做到一心一意的活在每一個當下的人......那都是‘氣質’(既:儒學概念裏的氣質通透、清純

那(既:氣質大通透、氣質大清純者)大抵是証得‘通透世界的境界,且活在‘通透世界’裏的人......

3.

那(既:從修行人’角度來看、從修行’的角度來説的話......)是真正的天才氣質’大通透氣質’大清純者......一定是先有足夠的陽氣(詳見:《是陽映佛,是心作佛》----李宗奇《是陽映佛,是心作佛》----李宗奇),然後再經過他自己的‘沉澱’(既:中庸之道)詳見:《福德與能量,論“中庸”思想與攫取“福德”、“能量”之間的關係|‘中’的精神,附議《中庸大意》》(《福德與能量,論“中庸”思想與攫取“福德”、“能量”之間的關係|‘中’的精神,附議《中庸大意》》),最終才能某種程度上達到‘通透世界與‘通透生活(既:活在每一個當下’

我們儒家管這種境界的人(既:達到‘通透世界以及能某種程度上做到‘一心一意的活在每一個當下地通透生活’的人......)叫做

至誠。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二月十三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