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講稿 |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 遇 · 其 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古詩。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第一次朗讀它,還不認識“葳蕤”二字,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只是覺得有蘭葉有桂花還有美人,是很優美的一首詩。後來查了字典,知道“葳蕤”是茂盛的意思,蘭葉在春天生長得很旺盛,桂花在秋天盛開,這些是我親身體會過的事情。印象很深刻。


桂林到了九、十月份,桂花便陸陸續續地開放了,黃色的小花蕊三五成朵依偎在枝頭,湊近去聞,香得人頭暈。所以,桂花,不宜湊近聞,得離它遠一些,聞到的便是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最怡悅的是一陣清風拂香而過,而你恰巧打桂花樹旁經過,不經意地聞到了一陣清神醒腦的桂花香,特別的享受、舒服,忍不住長舒一口氣,再深呼吸,想把肺裏的濁氣用清香換洗出來。桂花樹談不上名貴,不是隻有達官貴人才能種植品賞,桂花晾曬處理妥當,可以泡茶,可以做桂花糕,都是很平民的東西,不是有錢人的專屬。現在,培植出來有“四季桂”,在溫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開花,芳香親人。


我讀書的學校都種植有桂花樹,因此,對桂花的感情比較深厚,當時,我們校長國旗下的講話,在十月飄香的季節裏,他說:“將來你們畢業了,很多年以後,回想自己的母校,我這個校長你可能忘記了,你的數學老師、體育老師長什麼樣子,你記不起來了。但是呢,你和朋友一起打球的乒乓球檯,你和朋友一起抱過的樹,你聞了六年的桂花香,你爲花澆過的水,你們一定會記得。”今天回想起來,真的好感慨,什麼是美育心靈呢?這就是美育心靈。什麼是環境陶冶呢,這就是環境的陶冶。


而我對蘭花的印象,來自我爸爸。他曾經從花鳥市場買過四盆蘭花,在客廳裏擺放了兩盆,各開了兩朵花,潔白,柔嫩,嬌滴滴的,蘭花的香氣從角落裏一點點傳出來,整個客廳都是淡淡的香味,陽光並沒有變得更多,可心裏卻因此變得更加明媚、爽朗了。


但是,蘭花開過之後,只剩下綠葉長莖,我期待着它再一次開花,結果卻是逐漸枯萎、死亡。澆水、施肥也沒有用。我爸爸說,養蘭花很要技術,一般人養不活。看來,我是一般人了,只能品賞得了它生命中的一次花期。


自古以來,我們對蘭花和桂花都有很深厚的感情,在文學意象的表達上面,我們通常會把蘭花、桂花與品性高潔、風神雅緻的君子聯繫在一起,就我個人來說,蘭花的高潔,在於遺世獨立,冰心玉潔,自帶五分孤傲氣,三分幽怨氣,還有兩分仙氣;所以,我會把林黛玉比作蘭花。桂花的高潔,在於清明磊落,潔淨傳香,它身處人羣傳香結情,不矯情不矜貴,能自守本心,又能與人爲善,讓我想到作家鐵凝筆下的香雪姑娘。


這些是我對蘭花和桂花的切身體會。而遠在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在他的《離騷》篇目裏寫下了“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中國文學傳統中的“芳草美人”自此源流出,不斷滋養着後來的讀書人。


屈原之後,過了將近一千年,唐代有名的宰相張九齡用比興手法創作的《感遇 其一》,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首詩,它承接了屈原的精神氣質,化用了芳草美人的內涵,表達了自己雖然遭遇貶謫,去往荊州任長史,但仍然能潔身自愛、堅守原則,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變的思想情感。既不去阿諛奉承、也不失落苦悶,而是坦然處之,淡然面對;不埋怨也不激憤,而是從容不迫,風雨之後數落花的淡定,張九齡果然是宰相肚量,風采照人。


你看他開頭就把蘭和桂讚美了一番,“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爲佳節。”茂盛的、充滿生機活力的,身上散發着光澤的蘭葉和桂花,正在一年當中最好的季節裏盛放,蘭葉多美啊,桂花多美啊,多麼惹人喜愛啊,看到這麼美好的事物,人的心情也一定會變得很高興很愉悅吧。可是,張九齡筆鋒一轉,從觀賞者的角度,跳到了蘭葉、桂花本身的角度,他轉換了表達的身份,別具匠心地點出了一幕情景劇。


一位在林間休息的人,看到那美麗的蘭葉或桂花,聞到那芳香,陶醉其中,心裏默默地說:“哦喲,多麼風姿綽約,要是摘採幾枝或者移栽幾株回家裏養着,就能天天看天天欣賞了,豈不妙哉?”


草木有靈,自性高潔,它不卑不亢地反駁說:“謝謝你的欣賞,不過我有自己的追求,我在山林間自得其樂,舒服自在,我的美與萬物共存,爲什麼要讓你單獨佔有呢?”沒有情緒激動,也沒有自輕自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借蘭葉與桂花,表現的是一個自信、自強、堅貞、超拔、溫文爾雅的君子形象。


“美人”一般指——賢明的君主。古時候的文人士大夫終身理想心願莫過於“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大多數的結局卻是“可憐白髮生”。


在古典詩詞裏面,很有一些被貶謫後的詩詞,要麼激憤,要麼失落,要麼苦大仇深,是鬱鬱不平之氣非得借詩文吐露出來不可,是君王辜負了“我”啊,“我”可還一心向着皇上呢。那心理情感的底色,總免不了酸楚,在皇帝面前,姿態放得很低,像沒有成熟的青葡萄,酸澀莫名,像等一個沒有未來的戀人,患得患失,可憐兮兮。


可是,張九齡就不,他沒有那搖尾乞憐的卑微模樣,他也沒有大聲疾呼“不公平”“太可恨”,而是像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自有我的光彩,並不會因爲有你的欣賞就大放異彩,沒有你的欣賞就黯淡無光。我也有我的堅守,不會因爲你的威脅迫害就改變,也不會因此埋怨記恨你,我只是依然去做我本來就該那麼去做的事情,因爲那是我人生的本分。


這是張九齡的《感遇 其一》最打動我的地方,風神高舉,優雅平和,舉重若輕。


後來的一些文人士大夫,爲了金榜題名,爲了光宗耀祖,爲了青史留名,變得越來越面目可憎。他們假裝高潔,假裝出淤泥而不染,一旦被皇帝貶黜就哭哭啼啼、恨比天高、怨比地厚,懷才不遇,遇人不淑,拿不起放不下;一旦被皇帝重用就感恩戴德、誠惶誠恐、唯命是從。被皇帝下放了,故作姿態退隱山林,做出一副高傲隱士、超凡脫俗的樣子,結果皇帝聖旨一到,再邀請他出山,又丟丟抹抹地接旨謝恩,屁咧屁咧地走馬上任。這讓我想起刀郎的一句歌詞“每一場消解理想的勝利,都寫滿了對功名的忠誠”。多麼諷刺,他們滑稽、卑微、虛僞、世故,顯盡一副奴才相。


中國讀書人的頭顱,在皇權面前,從來就沒有真正擡起來過,我們獨立的精神品格,獨立的精神意志,特別容易被摧毀、被絞殺,只剩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不過識時務者爲俊傑。文人的硬骨頭大概終究是一場夢幻的笑話。


也正因此,張九齡通過《感遇 其一》展現出來的品性愈發難能可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個清高淡雅的君子,給了後來人透徹心靈的指引和滋養,鼓舞着同道中人,風雨兼程。


這也帶給我一些引申出來的思考——人在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的時候,該如何自處?該如何心安?該如何使自己振作起來,如何讓自己的內心與現實遭遇相互融洽,如何讓自己渡過難關?


人生有起有落,有得意有失意,得意時如何不驕傲,失意時如何不自卑?我們人生的自信心,究竟是從自我內心裏修養得來的,還是藉助於外物獲得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想,生命的光彩,源自於內心湧動不息的自立自強,一個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對苦難憤怒地大喊大叫,不會抓耳撓腮、愁眉苦臉,而能從落花聲裏撿回下一個春華秋實。


張九齡用詩告訴我們,他做到了。那,我們做得到嗎?

喜歡文章歡迎——點贊  分享  轉發  三連哦O(∩_∩)O~~ 

不老花魁/胡柳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