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還是出發》:人文精神是藝術家的第二生命

《迴歸,還是出發》是高爾泰修訂再版的文學與藝術評論文集,收錄了二十一篇文藝作品評論、人文和藝術問題探討等文章,文中充滿了高先生對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注以及對文學創作、文學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見解。

高爾泰注重人文精神的價值,強調文學作品對人的關懷。他在書中多次提及,文學是人學,文學的對象是人,是人類心靈的產物。因此,創作者首先應該深入理解人和人的現實處境,如實反映自己以及民衆的切身體驗和具體感受。

書中提到一種說法,認爲作家羣體是社會肌體最敏感的部分。這個觀點對現代主義作家尤其適用。他們不僅要善於運用語言,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我意識、道義感和同情心,充分理解社會中最深刻、最尖銳的矛盾所在,敏銳地捕捉到現實中的苦難和荒謬,並勇於發聲,將這些感受傳遞給更多人。在作品中能夠以自己靈魂的力量,去搖撼別人的靈魂,這是文學創造的價值所在。

簡言之,誠摯深厚的人文關懷是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價值內核,人文精神是藝術家的第二生命。

在《<綠化樹>印象》一文中,高爾泰認爲《綠化樹》這部作品可能是“裝飾武器的鮮花之中”“最鮮豔的一朵”,雖然細節很好,但各部分之間缺少整體上的內在聯繫,尤其是沒有客觀描寫當時的真實。

在《“看客”的文學》一文中,高爾泰批評“看客文學”冷漠、麻木,或對現實問題冷眼旁觀,或對敢於反抗的人羣起而攻,總是本能地站在強者一邊而對弱者不利。他把這類“看客文學”比喻爲“裝飾着鐐銬的花朵”,是“文學的死衚衕”。

同樣,在《我怎麼看文學——從敦煌經變說起》一文中,高爾泰評價莫言的作品,認爲他的創作方式的確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但因缺少了很重要的東西,即“道義感和同情心的闕如,也就是人文精神的闕如”,損害了其文學價值。

不難看出,以上批判皆出於相同的原因,即高爾泰認爲這些作品缺少人文精神,沒有達到他希望作品實現的文學價值。

在作品文學價值的追求和衡量上,高爾泰對人對己一視同仁。他在《文盲的悲哀》中談到自己的英文版作品出版所經歷的周折。出版方首選了有名氣的譯者,也制定了隆重的宣傳方案,成功指日可待。但因第一份譯稿閹割了反應社會問題的多處細節,僅保留了“趣味”故事,傷害了原作品的現實意義和人文價值,他放棄即將獲得的潛在收益,選擇堅決拒絕。對他而言,作品的人文精神內核纔是最重要的。

高爾泰在《文學的當代意義》中明確提出,“文學的當代意義是啓蒙”,是要喚醒民衆的自我意識,讓民衆建立主體意識,開拓精神維度,培養美感、崇高感和羞恥心,以及轉換民衆文化心理結構。這是一份責任重大且有意義的歷史任務,而創作者們理應自覺擔負起這份歷史使命。

現實中有一些藝術作品,不但沒有展現美、實現啓蒙民衆的目的,反而跟風、獵奇、過度追求商品化,沒有任何價值。像《黑方塊》那樣的極端作品,故作高深莫測,專家、媒體們曾爭相從各種角度給出不同的深度解讀。當真相揭開、證明該作品除了種族歧視毫無任何深意時,整個過程像皇帝的新衣一樣荒誕可笑。過度追捧這些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作品,是人文失落的典型現象。文學創作中同樣如此。

針對這種現象,高爾泰提倡要“迴歸文學本體”,也就是向人迴歸,保持獨立的自我意識,富有道義感和悲憫情懷,用心創作,反映社會現實和人的命運,展現真實心聲和情感體會,追求美,同時也要抵抗功利的影響。

這樣誠意創作出的作品才能感人至深,以強烈的感染力直抵心靈,激發讀者的共鳴,達到搖撼他人靈魂的效果。或許這就是高爾泰通過《迴歸,還是出發》所傳遞出的藝術追求。他希望文學創作能擯棄過度商業化和脫離現實的趨勢,迴歸到文學本體、迴歸到人,以飽滿的人文精神再出發,用情感和價值的力量,追尋啓蒙大衆的現實意義和遠大目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