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無效閱讀”還是“開卷有益”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讀書是人生中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一生很短暫,每個人從呱呱墜地到離開這個世界,最多也就百十年,如果所有的道理和人生經驗都必須自己親生經歷之後才能獲得,那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真的不是一輩子能完成的事情,怪不得佛教有六道輪迴之說,這輩子想不明白,下輩子還得接着想。

幸好有聰明的人發明了文字,讓前人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成果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去繼續思考,可以說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要想跨越時空傳遞知識,必須先寫手稿,然後再印刷成書,只有人類中的極少數被稱爲知識分子的這部分人,纔有機會做這件事情。所以那個時候,世界上的書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有的人一輩子就只讀一本書,有的人一輩子都沒見過書。因爲書的稀缺性,那個時候還存在過一個職業,叫說書藝人,他們會把書背下來,說給那些沒有機會讀書的人聽,從而擴大了信息的傳播範圍。

互聯網出現之後,跨越時空的信息傳播突破了紙質書的束縛,人們獲取信息已經非常方便,並且可以隨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文字、圖片甚至視頻的方式傳播出去。出書這件事,也不再是一種被稱爲作家的職業寫作者的專利,一個普通人只要愛學習愛分享,積累幾年之後,把自己寫的文字集結成冊,就可以出一本書了。

現在人們可讀的書空前豐富,品類多樣,不僅可以讀昂貴的紙質書,還可以讀便宜的甚至免費的電子書,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的金錢成本已經非常低廉。

如果說以前傳遞知識的障礙是書太少讀不到,那麼現在傳遞知識的障礙是書太多讀不過來。

爲了用知識改變命運,人們仍然相信“開卷有益”,功利一點的說法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當書多得都不過來的時候,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無效閱讀。就是讀過書之後沒有什麼效果,反而越讀越焦慮,甚至有人提出:“知道了這麼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可以說是無效閱讀的最佳註腳。

爲什麼會出現無效閱讀呢?

我覺得可以分閱讀材料、閱讀目的和閱讀結果三個方面來說明。

1. 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就是我們讀的是什麼書。

這其實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決定讀什麼書,就可以參考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專家所列的書單,從要涉足的領域的入門書籍開始,然後慢慢擴展,比如擴展到這本書的參考書目,根據書中增量信息的關鍵詞搜索擴展到相關的書籍。

因爲現在書太多,人們讀書的時間太少,讀書能力強的人會自己先讀一本書,然後進行提煉總結,用很短的時間把這本書講一遍,錄製成音頻,人們只需要聽一遍音頻,就相當於很快讀完了一本書,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等於是在喫一種知識快餐,可以充飢,但是卻沒有多少營養,如果只依賴於這一種讀書的途徑,長期下去會營養不良,從而產生無效閱讀的感慨。

還有一種書不建議讀得太多,那就是成功學相關的書籍。現在人們生存壓力大,普遍關心怎麼賺錢,所以成功學相關的書籍長盛不衰。這種書會教給你一條成功路徑,看起來很容易做到,絕對是一條捷徑,你只要按照這條路徑走,很快就能成功,迎合了大衆希望快速致富的心理,結果是讀書的人未必成功,反正是出書的人成功了。

2. 閱讀目的

閱讀目的就是我們爲什麼要讀這本書。

讀書本質上是爲了獲取增量信息,就是爲了知道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如果一本書的增量信息太多,讀起來就會覺得很難,往往會讀不下去,這個時候把這本書放一放,先讀淺一點兒的書,然後再來讀這本書,就會覺得能讀下去了。

我們都是根據存量信息去理解增量信息的,如果存量信息不夠,理解存量信息也會發生困難,所以在讀書讀不下去的時候,可以選擇讀一些通識類的書,讀這類書等於是蓋房子打地基,把地基打好了,再蓋房子就不怕倒了。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蓋一座房子,那麼我們就不要在打地基的時候感嘆:怎麼房子還沒有蓋好?

3. 閱讀結果

閱讀結果就是讀過之後我們收穫了什麼。

無效閱讀的感覺就是讀完什麼也沒記住,即使記住了幾句經典名句也不知道怎麼運用,或者做不到。

如果我們去畫一幅畫,我們最終得到的是一幅畫,不管畫得好還是不好,畢竟有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如果我們去讀一本書,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呢?這個結果可能不像畫一幅畫那樣明顯,如果我們寫一篇讀書筆記,那可以說讀書筆記是閱讀結果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那另一部分是什麼呢?另一部分看不見的結果,就發生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發生在我們的大腦中,發生在神經元之間的接通和斷開中,我們會有所感悟,不管寫還是不寫出來,變化已經發生了,這就是知識的內化過程。

閱讀過程的知識內化層次比較淺,如果讀完一本書之後,既不輸出自己的感悟,也沒有實踐所學到的增量知識,淺層內化的知識就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這也是產生無效閱讀的主要原因。

覺得自己已經學到了,爲什麼還要輸出呢?輸出包括寫出來和講出來,只有寫或講的時候,才需要把學到的知識組織成符合語法結構的句子,這是知識的外顯過程,經過這個過程之後,知識才變成了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知識學到了,爲什麼還要實踐呢?因爲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停留在知道層次的知識,常常會伴隨着迷惑,會因爲實際情況的複雜性而變得不確定,實踐帶來的是體感,體驗的感覺帶來的是確定性,我們無法認識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