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名作欣賞

《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

這是一篇歌詠元宵節的詩,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蘇味道。它是一首五律,寫的很美。歷來被人稱爲是歌頌元宵節的最佳詩篇,詩是這麼說的: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講的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節呀!現在其實沒那麼熱鬧了。

但是在古代呢?這可是一個大節,又叫上元節。其實所謂的上元、中元、下元,這些都是道教的概念,上元正月十五,在道教中的說法是天官賜福,所以這一天吶是普天同慶啊。那上元節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可絕不是喫元宵。因爲喫元宵是宋朝以後纔有的習俗,之前都沒有。但是上元節有另外兩大好處,非常的吸引人。第一個好處是它點燈;第二個好處就是它不宵禁。這兩個好處在今天來看沒什麼意義了。

但在古代可是不同尋常,因爲古代沒有路燈啊,也沒有霓虹燈啊,所以晚上照明就全靠月亮嘛,黑乎乎的,但是隻有在上元節這天,包括這天之前之後的這兩天,從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及百姓,那是家家舉火,戶戶點燈啊。一下子就把這個夜空給照亮了,那是平時完全看不到的景象。那另外一點呢,中國古代時期一直實行宵禁政策,就是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規規矩矩的待在家裏,街上是黑燈瞎火沒有行人的,只有打更的,而且還有金吾衛執行監督。誰要是不回家就把他抓起來了!(還記得《三國演義》裏曹操殺了犯禁的權貴的橋段吧?)在這裏補充一句,這個金吾衛當年是讀金玉衛的。但是現在我們都同一成金無味了(音)。就是說只有在上元節這一天解除宵禁,讓大家出來賞燈。所以這樣一來呢,這一天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通通湧上街頭。所以說上元節又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

    那麼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寫的就是中國唐朝上元節時候的狂歡。

您看第一句啊: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對仗多麼工整且是首聯。火樹銀花形容什麼?有人說形容的是焰火,錯了、不對!唐朝的時候還沒有焰火吶。但是唐朝的時候有燈啊,正月十五點燈的規模可是特別的大。比方說唐朝唐玄宗的時候,史料記載:在皇城前面豎一個燈輪,這個燈輪有多高呢?是20丈高!上面掛了5萬盞燈!您可以想象,這是何等的壯觀,是何等的漂亮啊!

    所謂火樹銀花就是說呀,在燈光的照耀下,樹如火樹,燈如銀花呀。那爲什麼又說火樹銀花合呢?首先是天上跟地下合,您看天上有銀河,銀河是亮的;地下有燈河,燈河和銀河交相輝映,彷彿合在一起了。這是遠觀的景色。

另外,當時滿城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在點燈啊,這個四面八方的燈也合在一起了。所以是天地上下,四面八方,火樹銀花合。這個場景太旑旎動人了,太漂亮了。所以自從這句話出來之後,後人就全部模仿,比如說辛棄疾也講:東風夜放花千樹,那就是從這兒學來的呀。現在呢,這個火樹銀花乾脆已經成爲成語了,這是此詩開頭的火樹銀花合。

那星橋鐵鎖開呢?一聽這句話,大家應該反應過來,這是寫的洛陽城了,因爲星橋就叫星金橋嘛。是唐朝洛陽城著名的天津三橋之一。您要知道蘇味道是什麼時候的人,那他是武則天時候的人。這詩是武則天時代寫的,而武則天的都城就在洛陽。所以星橋也就是整個首都最重要的一道橋。爲什麼呢?這座橋北邊兒是皇城和宮城,也就是皇宮和政府的辦公區;南邊兒是老百姓的生活區。可想而知,平常這座橋是戒備森嚴,不允許隨便出入的。但是正月十五狂歡節呀,所以這一條河和這座橋上的鐵索都給打開了。皇帝也罷,後宮也罷,文武百官也罷,都走出來了,與民同樂。您看這一句話,真所謂鏤金銼彩呀,整個兒給了一副全景圖,節日氣氛一下子就起來了。

那下一句: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仍然是對仗工整之極。這是寫的什麼呢?是從宏觀寫到微觀呀。那風流倜儻的美少年呢,都騎馬出來遊街來了,把地上的塵土也給捲起來了。您想啊,沒有燈的時候,土是看不見的,但是在節日燈光的映照之下,這種一團一團的暗塵呢,就隨着馬在跑,這是地上。擡頭看天呢,正月十五是月圓之夜呀,天上一輪明月湧出啊,把月光灑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要是從騎馬人的角度來看呢,就是地上的土追着他跑,天上的月亮也追着他跑。

一明一暗,一個是細小的微塵,一個是又大又圓的月亮。

一去一來,您看對照也特別的好,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在文字上的真功夫!

那再下一句就更好了,講到最美的地方了。爲什麼說是最美呢?從男性寫到女性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看看品品逐字的對仗工整度,在此就不多言了。

遊伎是什麼?歌女呀,就是唐朝的文藝工作者呀。她們呢是各個濃妝豔抹,豔如桃李呀!這句話其實是從詩經裏化出來的,詩經裏面講“彼何穠矣,花如桃李。”哎,詩人就把它借過來了,用得恰如其分,渾然天成,毫無痕跡。說遊伎皆穠李,這美人出現了,已經很好看了,可是還不夠呢,這些美人啊,她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她們是“行歌”嘛,所謂行歌,就是邊走邊歌,載歌載舞啊。那她們載歌載舞唱的是什麼呢?唱落梅呀,或者叫落梅花呀。唐朝時有兩支特別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楊柳》,所以您看李白寫啥哈: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他還寫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哎,就是這兩首曲子。

您看那些桃李年華、豔如桃李的歌姬,唱着當時最流行的歌曲落梅花就走過來了……她們這是什麼呢?幹什麼呢?一方面當然是自娛自樂;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公衆表演吶,這是給自己做廣告呢,所以她們一出來,那周圍就轟動了。要知道在平時,平民百姓是很難有機會看到他們的。這是狂歡節的高潮啊!其實我們也知道,正月十五在古代爲什麼吸引人呢?就是因爲這一天在大街上公開露面兒的,不光是那些肆無忌憚的小夥子,還有平時深藏不露的大姑娘啊。那彼此在這麼歡快的場合相遇了,難免就會有些丟丟手帕呀,撿撿手帕呀這類的事情發生。所以呢,元宵節又有中國古代情人節的說法。您看歐陽修講“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到這裏,微觀、宏觀都有了,天上、地下也都有了,小夥子也有了,大姑娘也有了,這個節日的歡樂氣氛達到最高潮了吧?這時候該接最後一句了: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仍然是對仗句,全詩八句四聯兒全是對仗句兒)

金吾衛是唐朝的府兵十二衛之一呀,相當於今天的警察。平時金吾衛是執行宵禁,監督人們晚上回家睡覺嘛,可是今天連金吾衛都放鬆下來了,不管了,讓老百姓盡情享受了。

可是玉漏呢,也就是古代的計時器呀,銅壺滴漏啊,爲什麼你還在一滴一滴的滴下水來?滴滴答答,好像在催人們快點兒回家了。所以蘇味道在講,日漏啊!你別再催了好嗎?您看這一句結束的真好,真妙啊!把人生的感慨給結出來了。這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誰不希望這個美好永駐啊。可是時間呢,就是這麼無情,無論你願意與否,它都按照自己的節奏,一分一秒的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從今天的節日要走進明天的平常了;從今天的狂歡要走進明天的平淡了;乃至從今天的青年要步入明天的白髮蒼蒼啊!

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呀!但是呢,正因爲這種不得已,才更反襯出上元之夜的美好,短促的美好哇,所以您看,從盡情狂歡到微微的惆悵,這其實正是節日帶給我們的普遍感受。而詩人的本事,就是把它如此動人如此微妙的表達出來了。所以歷朝歷代都覺得這首是所有描寫元宵節裏頭最好的詩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