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名作欣赏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这是一篇歌咏元宵节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味道。它是一首五律,写的很美。历来被人称为是歌颂元宵节的最佳诗篇,诗是这么说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讲的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呀!现在其实没那么热闹了。

但是在古代呢?这可是一个大节,又叫上元节。其实所谓的上元、中元、下元,这些都是道教的概念,上元正月十五,在道教中的说法是天官赐福,所以这一天呐是普天同庆啊。那上元节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可绝不是吃元宵。因为吃元宵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习俗,之前都没有。但是上元节有另外两大好处,非常的吸引人。第一个好处是它点灯;第二个好处就是它不宵禁。这两个好处在今天来看没什么意义了。

但在古代可是不同寻常,因为古代没有路灯啊,也没有霓虹灯啊,所以晚上照明就全靠月亮嘛,黑乎乎的,但是只有在上元节这天,包括这天之前之后的这两天,从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及百姓,那是家家举火,户户点灯啊。一下子就把这个夜空给照亮了,那是平时完全看不到的景象。那另外一点呢,中国古代时期一直实行宵禁政策,就是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的待在家里,街上是黑灯瞎火没有行人的,只有打更的,而且还有金吾卫执行监督。谁要是不回家就把他抓起来了!(还记得《三国演义》里曹操杀了犯禁的权贵的桥段吧?)在这里补充一句,这个金吾卫当年是读金玉卫的。但是现在我们都同一成金无味了(音)。就是说只有在上元节这一天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所以这样一来呢,这一天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通通涌上街头。所以说上元节又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那么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就是中国唐朝上元节时候的狂欢。

您看第一句啊: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对仗多么工整且是首联。火树银花形容什么?有人说形容的是焰火,错了、不对!唐朝的时候还没有焰火呐。但是唐朝的时候有灯啊,正月十五点灯的规模可是特别的大。比方说唐朝唐玄宗的时候,史料记载:在皇城前面竖一个灯轮,这个灯轮有多高呢?是20丈高!上面挂了5万盏灯!您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壮观,是何等的漂亮啊!

    所谓火树银花就是说呀,在灯光的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呀。那为什么又说火树银花合呢?首先是天上跟地下合,您看天上有银河,银河是亮的;地下有灯河,灯河和银河交相辉映,仿佛合在一起了。这是远观的景色。

另外,当时满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在点灯啊,这个四面八方的灯也合在一起了。所以是天地上下,四面八方,火树银花合。这个场景太旑旎动人了,太漂亮了。所以自从这句话出来之后,后人就全部模仿,比如说辛弃疾也讲:东风夜放花千树,那就是从这儿学来的呀。现在呢,这个火树银花干脆已经成为成语了,这是此诗开头的火树银花合。

那星桥铁锁开呢?一听这句话,大家应该反应过来,这是写的洛阳城了,因为星桥就叫星金桥嘛。是唐朝洛阳城著名的天津三桥之一。您要知道苏味道是什么时候的人,那他是武则天时候的人。这诗是武则天时代写的,而武则天的都城就在洛阳。所以星桥也就是整个首都最重要的一道桥。为什么呢?这座桥北边儿是皇城和宫城,也就是皇宫和政府的办公区;南边儿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可想而知,平常这座桥是戒备森严,不允许随便出入的。但是正月十五狂欢节呀,所以这一条河和这座桥上的铁索都给打开了。皇帝也罢,后宫也罢,文武百官也罢,都走出来了,与民同乐。您看这一句话,真所谓镂金锉彩呀,整个儿给了一副全景图,节日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那下一句: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仍然是对仗工整之极。这是写的什么呢?是从宏观写到微观呀。那风流倜傥的美少年呢,都骑马出来游街来了,把地上的尘土也给卷起来了。您想啊,没有灯的时候,土是看不见的,但是在节日灯光的映照之下,这种一团一团的暗尘呢,就随着马在跑,这是地上。擡头看天呢,正月十五是月圆之夜呀,天上一轮明月涌出啊,把月光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要是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呢,就是地上的土追着他跑,天上的月亮也追着他跑。

一明一暗,一个是细小的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

一去一来,您看对照也特别的好,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文字上的真功夫!

那再下一句就更好了,讲到最美的地方了。为什么说是最美呢?从男性写到女性了: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看看品品逐字的对仗工整度,在此就不多言了。

游伎是什么?歌女呀,就是唐朝的文艺工作者呀。她们呢是各个浓妆艳抹,艳如桃李呀!这句话其实是从诗经里化出来的,诗经里面讲“彼何秾矣,花如桃李。”哎,诗人就把它借过来了,用得恰如其分,浑然天成,毫无痕迹。说游伎皆秾李,这美人出现了,已经很好看了,可是还不够呢,这些美人啊,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她们是“行歌”嘛,所谓行歌,就是边走边歌,载歌载舞啊。那她们载歌载舞唱的是什么呢?唱落梅呀,或者叫落梅花呀。唐朝时有两支特别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所以您看李白写啥哈: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他还写过: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哎,就是这两首曲子。

您看那些桃李年华、艳如桃李的歌姬,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落梅花就走过来了……她们这是什么呢?干什么呢?一方面当然是自娱自乐;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公众表演呐,这是给自己做广告呢,所以她们一出来,那周围就轰动了。要知道在平时,平民百姓是很难有机会看到他们的。这是狂欢节的高潮啊!其实我们也知道,正月十五在古代为什么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一天在大街上公开露面儿的,不光是那些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有平时深藏不露的大姑娘啊。那彼此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相遇了,难免就会有些丢丢手帕呀,捡捡手帕呀这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呢,元宵节又有中国古代情人节的说法。您看欧阳修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到这里,微观、宏观都有了,天上、地下也都有了,小伙子也有了,大姑娘也有了,这个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了吧?这时候该接最后一句了: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仍然是对仗句,全诗八句四联儿全是对仗句儿)

金吾卫是唐朝的府兵十二卫之一呀,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平时金吾卫是执行宵禁,监督人们晚上回家睡觉嘛,可是今天连金吾卫都放松下来了,不管了,让老百姓尽情享受了。

可是玉漏呢,也就是古代的计时器呀,铜壶滴漏啊,为什么你还在一滴一滴的滴下水来?滴滴答答,好像在催人们快点儿回家了。所以苏味道在讲,日漏啊!你别再催了好吗?您看这一句结束的真好,真妙啊!把人生的感慨给结出来了。这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这个美好永驻啊。可是时间呢,就是这么无情,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的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要走进明天的平常了;从今天的狂欢要走进明天的平淡了;乃至从今天的青年要步入明天的白发苍苍啊!

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呀!但是呢,正因为这种不得已,才更反衬出上元之夜的美好,短促的美好哇,所以您看,从尽情狂欢到微微的惆怅,这其实正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普遍感受。而诗人的本事,就是把它如此动人如此微妙的表达出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觉得这首是所有描写元宵节里头最好的诗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