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時常覺得孤獨?

        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在某件事發生的時候,想分享卻發現無人可分享,想傾訴也發現無人可訴說。翻遍了電話本,愣是沒有一個合適的人讓你盡情傾訴。

        此時,孤獨如潮水,洶湧而來,瞬間淹沒了那顆幼小軟弱的心靈。自己猶如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灣;又如一個被世界遺棄的人,找不到那個懂自己的同伴。

        孤獨偶爾地如影隨形,讓我們的內心煩悶痛苦。那這種孤獨感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它又是怎樣的感覺?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當孤獨來臨時,我們是不是會有這樣的感覺:一種距離感,一種分裂感,一種隔離感,甚至是一種隔絕感。比如說,深處人頭攢動的熱鬧場合,我依然覺得孤獨,這時候我們的體會就是一種隔離感,他們的熱鬧與我的世界無關。

        當我們做某件事情得不到親朋好友的認同,我們也會覺得自己孤獨,覺得這個世界上無人懂我;當我們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感到無聊,一種空洞,空虛又焦慮的情緒籠罩着我們。

        當在愛情裏受傷,當那個我們深愛的伴侶遠去,當因爲各種原因分手,孤獨當然不可避免地如影隨形。我們會覺得全世界只剩下我們一個人,一無所依,由孤獨產生的悲傷,全都湧上心頭。

        其實,當所謂的孤獨來臨時,我們的頭腦首先對它進行識別和判斷,我們定義它爲“孤獨”,就代表着我們在對這種情緒沒有任何覺察或體會的時候,就已經給它貼上了標籤,我們未曾直面,就給它下了結論,這算不算某種程度上的逃避呢?

        那不如我們先去體會孤獨。孤獨的滋味大體分爲這兩種感覺:一是空虛,孤立,無可依靠的感覺;二是分裂,隔離,隔絕感。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種空虛感。當我們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們是感覺特無聊的,我們頭腦裏空空的,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想,但是我們固有的思維觀念或者認知告訴我們,這樣是不對的,無所事事就是浪費生命啊,所以我們必須要做點什麼或者想點什麼,把自己的頭腦填滿,所以各種思想就趁虛而入。我們以爲自己的思想一刻也不閒着,我們就不是浪費生命了。然而,恰恰我們如此應對孤獨,就錯失了了解和體會孤獨的機會。其實,頭腦那個時候就是一種空的狀態,空着就空着,我們只要去覺察和體會就可以了。越想讓自己忙碌,以此來逃避那種空,纔是對生命真相的誤解和浪費。

        那麼孤立和無可依靠的感覺如何而來?我們這種尋求依靠的需求當中,其實就表明了我們是依賴的,我們是不獨立的,或者說我們自身是不完整的。如果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充實的、是獨立的、是完整的、是圓滿的,我們就不會需要去依靠任何東西,也不會需要尋求他人的認同或者是肯定了。

        最後說說,分裂感或者隔絕感。我們所說的“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都擁有自己的意識,我們心裏都有來自你我他的分別。既然有分別,就代表着有衝突和矛盾,所以我們會把自己和他人分開,自然就會產生分裂,隔絕。然而,我們人類所有的意識是不是一個整體呢?全人類是由一個個的“我”組成的,我就是全人類,全人類就是我,那“我”們的意識自然是一個整體了。當然,這點需要我們自己去看清和探索,要不然,它就只是一個結論。

        雖然我洋洋灑灑地寫了這麼多,然而我也在探索中,對於孤獨,我也只寫了九牛一毛。介於個人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有限,這篇粗糙的文章也不盡如人意,望看到的友友隨時指正,讓我們共同交流和學習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