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在古代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等,它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最高潮的一天。在这一天的晚上,大家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很多地方还有舞龙,舞狮,太平鼓等社火项目,这一天,更像是中国的狂欢夜。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乡什川的元宵节是极为热闹的,晚上不但有各式各样的花灯,还有太平鼓队,腰鼓队,秧歌队,竹马子,舞狮,挑花篮,各大队都有自己的社火队,转完自己大队的小街巷,还要转大街,最热闹的是两处社火相遇的时候,真的是花灯璀璨,锣鼓喧天。人们在街道两边拥挤着,欢笑着,评论哪个队的灯子好看,哪个队的鼓打得攒劲,哪个秧歌队的姑娘长得漂亮……。这个时候,最开心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抢着挑花灯,打腰鼓,跳竹马,也可以尽情地玩耍,放炮,吃小吃……。今年因为疫情,很多地方的花灯和社火都停了,但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却难以消减,在金城公园和兰州老街,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用一句话就是,好嗨吆!

元宵节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秦朝就已经逐渐兴起,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在这一天,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不论是翩翩公子,还是闺中少女,都走上街头,熙熙攘攘之中,灯火璀璨,欢声笑语。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描写了这样的盛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位南宋抗金诗人笔下的元宵节是多么的美好,又是多么的浪漫啊!

北宋诗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却有着另一种情致和味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多么奇妙的文字,让千年之后的我们,看到一对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在元夕节这一天的黄昏时约会,月上柳梢,花灯如昼。他们手牵着手在灯会上流连忘返。又是一年的元夕节,月亮依然挂在柳梢枝头,花灯依旧璀璨如初,却独独不见了那个曾牵过手,曾一起欢笑的人,不知不觉泪水打湿了春衫。这首词把思念和哀伤写到了极致,也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是极尽浪漫,我们的先贤给每一个节日都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春节叫除夕,元宵节又叫元夕,上元,还有清明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不管是哀伤的,还是喜气的,都是那么的韵味十足!而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就蕴藏在这些节日里,不管对前人的敬仰,对逝者的怀念,对家人的思念,还是对团圆的重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期盼。

元宵节,几千年来,它流淌在婉约的诗词里,也鲜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历史之悠久,内涵之厚重,让它以最恣意最浪漫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它保持着最纯粹最朴素的传统血脉,让它以如此直接和豪放的方式诠释快乐。如此元宵节,真的是中国人心中的最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