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西行~12、太原

2020年10月21日晨起,站在生態園俯瞰太原全城,城市的高樓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靜逸而肅穆。

沒有淨水,啥也幹不了。下山來到晉陽湖公園,找到衛生間,裏面很乾淨 ,還有專人值守,洗漱後又打了一桶水,開車離開。前後不過半小時,但是自動掃碼機也扣了10元錢,倒不是多少錢的問題,就覺得這樣不太合理

來到大名鼎鼎的太原晉祠。停好車吃了早餐,一碗刀削麪30元又不好喫。

圍着晉祠走了好遠,穿過一個晉祠公園纔到達真正的老晉祠博物館。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 ,原名爲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爲晉王)及母后邑姜而建。

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爲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祥地。

不可錯過的是晉祠三絕、晉祠三寶。三絕是指:宋彩塑侍女像、古柏齊年 、難老泉;三寶是指: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

進門右手邊有一棵唐代的老樹。

前面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 ),是祭祀聖母時陳列供品的場所。 殿內懸掛的“獻殿”匾額,書體端莊,氣勢嚴肅,爲金代原物。整個大殿的建築全部沿用了中國最傳統的建築手法 ,完全是木頭和木頭榫卯而成,沒有使用一根鐵釘,獻殿是晉祠的國寶建築。

走過獻殿看到的是魚沼飛樑,它是在魚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橋樑,是晉祠的又一座國寶建築。古人稱圓形爲池,方形爲沼,因沼中多魚,所以名“魚沼”。從高空俯視,這裏像一隻大鳥展翅欲飛,所以稱“飛樑”。關於此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水經注》,此橋早在1500年以前就已存在,是最早的水陸立交橋。

我國古代橋樑多爲“一字形”或爲“拱形”,只有此橋爲“十字形”,這種十字形橋也是中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

魚沼飛樑與聖母殿是一座不可分割的整體建築,早在北魏之前即已存在。聖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大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四周圍廊,前廊十分寬敞,爲古人祭祀提供了寬闊的空間。

主像聖母邑姜,高2.28米,頭戴鳳冠 ,身穿蟒袍,霞被珠瓔,凝神端坐於中央,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排列有序。晉祠侍女像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傑出作品”。

可惜不讓遊人進去參觀,只能站在圍欄外看看,拍出來的照片因爲光線問題也看不清楚。

殿前八根木雕盤龍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盤龍。大殿採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四周圍廊、殿宇採用減柱法修建,使得殿內殿外無一明柱,顯得十分開闊明亮,是我國古建築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大殿的梁坊彩畫是最爲上等的“五彩遍裝法”。

我國宋代建築形成於北宋中葉,現存宋代建築中時間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就是晉祠的聖母殿。聖母殿內43尊彩塑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也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作品完成於920年前的北宋元祐二年,除龕內兩尊小像爲明代補塑外,皆是宋代原物。

晉祠裏面樹齡千年以上古木衆多,樹齡最長的就是這株種植於周代的齊年柏——“周柏”。古柏3000多年的樹齡,高10餘米,幹粗兩圍,側身斜依於聖母殿頂上,與地面形成45度夾角,酷似臥龍。臥柏下面又長出一棵翠柏撐住了傾斜的古柏,而且幹杈交錯自然天成,這株翠柏被稱爲“擎天柏”,樹齡亦在千年以上。

晉祠內有三泉,魚沼泉和善利泉時流時枯,而“難老泉”則長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約5 米的岩石中湧出,平均流量約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溫保持在17℃清澈見底。泉名取自詩經名句“永錫難老”,此爲第三絕。

參觀結束,我們在周邊轉悠,看到“王姓宗祠”,這裏是他們的發祥地。

已是深秋,銀杏樹葉燦爛地伸展着。

出來又要經過公園,走了好久纔到停車場。

下一站,我們前往喬家大院。喬家大院因爲同名電視連續劇的播出,所以名氣頗大。

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始建於1756年,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爲6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青磚牆,大門爲城門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古宅。

喬家大院的設計精巧,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被稱爲“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只聽見導遊介紹着這個匾額那個石雕 ,各自有一些寓意和說法,印象深的的就是喬家創辦的票號。

大院裏麪人頭攢動,拍照也是入鏡的太多,加上太陽照的人發暈,走馬觀花遊了一圈。

坐着吃了一點乾糧,這幾個鐵鑄的小孩挺好玩的,拍下來發給女兒看看。

下午準備前往平遙古城,再見了喬家大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