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西行~紅旗渠

在任村鎮住了一晚,利用賓館爲顧客提供的洗衣機,把髒衣服全部洗淨,晾衣架是帶吹風殺菌的,一晚上全部乾爽。小賓館雙標75元,服務挺好,性價比不錯。

上午九點與另一對匯合,門票40元,進入紅旗渠景區。

步行幾百米進入紀念館參觀,裏面詳細介紹了紅旗渠的建設過程。

林州處於河南、山西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起,五百多年來這裏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干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裏人相食5次。

這是老百姓取水的井臺,已被繩索磨出了深深的溝痕。

元代修建了天平渠,明代修建了謝公渠,但這些工程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羣衆生活十分困苦。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 。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解放後已經建成的幾個小水渠無水可引,水庫見了底,羣衆只能遠道取水喫。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縣只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1969年完成幹、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爲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在修建的10年當中,參與羣衆7萬人,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羣衆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瞭解了紅旗渠修建過程的艱苦卓絕,更加感佩“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種精神成爲了中國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從紅旗渠紀念館出來,二十分鐘車程來到青年洞景區。兩個景區門票統一使用。

青年洞位於豫、晉、冀三省交匯處,這裏高山聳立、山清水秀、幽谷莫測。因該洞由300餘名青年修成,故得名"青年洞"。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 的太行山腰穿過,洞長616米,高5米,寬6.2米,挖石方19400立米,總投工13萬餘個。

該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因難,上級決定紅旗渠停工,農民生產自救,總乾渠被迫停工。

爲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幹部羣衆提出“寧願苦戰,不願苦熬”,並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揹着領導堅持繼續施工,當領導來檢查時,他們就躲起來,領導走了繼續施工。

當時每人每天只有六兩糧食,爲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

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於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完成了紅旗渠建設的關鍵工程。

青年洞周圍風景如畫、渠水蜿蜒,頗爲壯觀。

好多單位組織集體活動,到這裏參觀接受教育。可惜青年洞中,因爲修繕工程,不能讓遊人乘坐遊艇穿行。

下山的路邊綠樹成蔭,遠處紅葉點綴,三省風光盡收眼底。

我們在停車場做飯,又引得多人圍觀。天津一對六十多歲的老夫妻也在做飯,他們是一部“油電”混用的SUV,可以自己發電。

交談中得知他們從退休起就開始自駕遊,每年出去一兩次,至今已經快十年了。他們邀請我們將車停在一起,這兒是在人行天橋下面,可以躲避風雨。

夜晚果然下起了大雨,真要慶幸躲在了橋底下,沒有受損。

第二天告別天津驢友,我們往下一站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