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是這樣形成的

如果說,0~3歲的嬰兒和母親的關係還處在共生的二元關係中,要依賴母親的照顧和撫養才能活下去。那麼,3歲以後就需要父親做一個“拉”的動作,把他從母親的身邊帶離,從與母親的二元關係帶到和父母的三元關係中。這種三元關係通常會持續到小學階段。

當一個孩子進入了初中,也就是從13歲開始,他就從與爸爸媽媽的三元關係中,開始進入了一個多元關係,這時孩子的最大渴望就是脫離父母,脫離家庭。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出現人生的很多迷茫和困惑,主要心理特徵就是叛逆。他會有意識地透過與父母的意見、觀點對抗,來確認我是我自己,我不是媽媽的孩子,他要確認我是有主見的,我是有思想的。

假如這時只聽爸媽的話,他就沒有辦法分辨我到底是誰。

如果父母在這一階段壓制了孩子,不允許他分離,不允許他出去和朋友春遊,一起做一些冒險的探索,不允許他有任何叛逆的行爲。

行爲可能有對錯,但孩子探索與世界關係動機是沒有錯的。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壓制了他的想法和心理動機,那麼,他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機會,也失去了一次與自己很好相處的機會。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允許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時與父母逐漸分離,允許他成爲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樣的一個孩子,就是與自己關係良好的,就是生命力比較旺盛的。

如果,一個孩子樹立的三觀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一致的,特別得到了父母支持,允許他從家庭分離出來,走向社會學校更大的空間,他在探索社會的過程中,接受了來自於社會的各種不同的認知。在與社會的互動中,與別人的互動中,他的三觀就慢慢樹立起來了。

這樣樹立起來的三觀就是鮮活靈動的,這個孩子長大後就不會碰壁。

因爲,積極、陽光、樂觀的認知,他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接納和包容,哪怕他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些陰暗面,由於他的三觀樹立的與社會價值觀是一致的,吻合的,他與這個世界不會有太大的衝突,它允許這個世界有黑暗,並且他能消解和包容這份黑暗。

如果一個孩子在這個階段,父母是打壓他的,不允許他有自己的觀點。孩子有強烈的探索世界的慾望,被父母滅掉了,這個孩子就會有一股壓抑的力量,憋屈的能量,沒有開闊的眼界。

等他大學畢業,走向社會,他才發現,社會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因爲在大學以前,他所有的三觀都被父母承包了,沒有觀察到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還有陰暗陰影的地方,父母只是把陽光的給到他,結果這個孩子走向社會和職場,兩眼一抹黑,等到真正開始工作了,才發現,社會原來不是他想象的那個樣子,這時這個孩子的心中,就會產生一個強烈的落差,就會有很多看不慣的地方,覺得世界怎麼是這個樣子的,他想不通,憑什麼是這個樣子的?憑什麼不是我想象的樣子。腦子裏的想法和現實不一致,他的內心就是分裂的,矛盾的,於是各種不如意就產生了。

青春期是一個人自我確立的關鍵時期,叛逆背後的本質是確立我是誰的過程,也是一個孩子處理與自己關係的過程。

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找出孩子叛逆背後的原因,我們纔會做一位合格的父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