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家不是枷鎖,愛需要啓航

剛在某平臺聽完近期共讀的書《家》,是巴金先生27歲之作。

巴金先生1904年出生,2005年逝世,享年101歲,是比較長壽的作家之一。

巴金先生跨越了兩個世紀,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人生感悟全部融入小說中。

這一生裏,他一共寫了上百篇小說,大量的散文隨筆,以及30多種外國文學譯作,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家。

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家》,這是巴金的代表作。1931年,它作爲連載小說,發表在上海的《時報》上,並且前後歷時一年多,連載了兩百多期。

1931年到1949年前,這本書先後被印刷過30多版,發行了數十萬冊,長居“暢銷書”排行榜,成爲當時最暢銷的新文學作品之一。

《家》講述了封建家族高老太爺的專制下,覺新、覺民、覺慧的命運,與婢女鳴鳳、梅、琴、瑞鈺之間的愛情。不同的性格和選擇,發生了不同的際遇。

一、愛不是服從,要主動爭取

覺民是家族裏的大哥,自幼聰慧,相貌堂堂,從小被讚美和掌聲包圍着長大。他有一個青梅竹馬的表妹梅,兩人情投意合。

因高老太爺一句“四世同堂”的願望,他被迫中斷學業,娶了家人抓鬮爲自己選定的妻子瑞鈺。

覺新沒有一句反抗,只是順從地服從了父親的安排,娶瑞鈺爲妻,並生下了兩個孩子。

他活得像個傀儡,他的求學夢、與梅的愛情夢,全都被掩藏心中,從此打牌、看戲、喝酒,聽從家長的話,成爲他生活的全部。

他的妻子瑞鈺溫柔賢淑、善良,贏得了上上下下的喜愛,也贏得了覺新的喜愛,卻在生二胎時難產離去。

覺新聽着妻子瑞鈺在產房內呼叫他的名字,卻因爲家族的封建制度,不敢踏進產房一步,沒能與他的妻子做最後的告別。

他的舊戀人梅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直至後來憂鬱離世。

他面對梅守寡後,婆家待她不好回到孃家時,兩人遙遙相望,時而想起過往的傷心往事,愛依然無疾而終。

他的順從,讓他失去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機會,選擇了一個原先自己並沒有愛上的人。

他的服從,讓他離開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梅,娶了一個自己根本沒有見過面的女人爲妻。

幸運的是,他的妻子很好,給他生下了兩個孩子,卻沒能陪伴他終生。

愛,要靠自己主動爭取,在有生之年,別給人生留下遺憾。

二、愛無貴賤,沒地位高低

相對覺新,覺慧是比較有自我的,不會完全服從家族的安排。

在家族裏,有一個婢女鳴鳳,讓覺慧時而想逗逗她,卻未能放下彼此地位的高低選擇跟她在一起。

鳴鳳在高家待了七年。七年前,她的母親去世後,一箇中年婦人從父親那裏將她領走,送到高家。那一年,她九歲。

從此,她聽命於人,做苦事,流眼淚,喫打罵,成了家常便飯,她都默默忍受。

偶爾,她也會做一下美夢,幻想着覺慧能娶她爲妻,帶她脫離這種苦海似地生活,能像她所服侍的小姐們一樣,能有精美的玩具、華麗的衣服、美味的飲食、溫暖的被窩。

她幻想自己能享受父母的寵愛,受到少爺們的崇拜,可等待她的只有冷酷、無情的現實。

16歲時,太太給她選定了一戶人家,要將她嫁給一個快七十歲的老人,去做他的小房。

鳴鳳不甘,暗自垂淚。想到自己以後的命運,要給他生小孩,在那裏貧苦的生活,可能還要回到原來的公館裏,繼續伺候舊主人,甚至得不到一點工錢,就覺得可怕。

她想到了覺慧,盼望着能見他一面,將她從中解救出來。

她沒有等到覺慧娶她,卻跳河自殺了。

在她跳河之前,她見到了覺慧,只是覺慧在忙,並沒有察覺到她的異樣,等他知曉她即將被嫁給一個老頭,已經太晚了。

他得到了鳴鳳死去的消息。

他雖覺得悲慼,卻沒能把握他們之間產生的朦朧愛情,最終讓它葬身河流。

鳴鳳死後,高家又找了一個婢女婉兒代替鳴鳳出嫁。讓人不得不爲鳴鳳的死去感到惋惜。

鳴鳳用她的死,捍衛了自己的清白。

若覺慧沒有生在高家,鳴鳳也沒有在高家爲婢,或許,他們本可以擁有美好的愛情。

愛情,沒有高低地位之分,若相愛,請平等看待彼此。

三、真心相愛,要勇於突破

覺民在高家中,算比較有個性的。他有一個自己心愛的女子琴。

琴是姑母的女兒,她熱情活潑、充滿生氣、富有學識。她剪短長髮,渴望擺脫傳統女性的命運。

她是孤單的,因爲此舉,承受着親戚們背地裏的指責,說她拋頭露面、有傷風化,勸阻她的母親,不如早日尋個有錢人家將她嫁出去。

琴與覺民、覺慧交往十分密切,他們時常待在一起,控訴舊家庭對青年們的專制壓迫,渴求新生活的自由美好。

在覺民幫琴補學的過程中,兩人滋生情愫,卻沒有得到父親的許可。

父親給他安排了一樁婚事,得到了覺民的強烈拒絕。他不想走大哥的老路,藏在了覺慧同學家中,予以逃離。

父親得知情形,怒不可遏,揚言要將覺民清出門戶,直到他臨終之際,他才原諒了覺民,爲他取消了婚事。

相對於覺民的大哥覺新,及弟弟覺慧,覺民無疑是幸福的,他沒有被迫進入婚姻,接受父親的安排,與一個毫不相識的女子共度一生。

在當時父親的專制下,他的逃離,最後爲他贏得了選擇愛情的自由。

愛,或許不是一紙婚約就此以身相許,而需要兩顆心的彼此契合,才能產生靈魂的共鳴,走得更遠。

寫在最後:

聽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是無比觸動的。沒有想到當時的社會環境,會產生這樣的故事。

《家》是巴金在人生前二十年生活的基礎上創作的,在那樣的時代裏,書中覺新有現實中他大哥的影子。

這本書,是巴金爲他的大哥而寫。只是,他沒有得到大哥去讀,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後的第二天,接到了大哥因爲破產在成都自殺的電報。

雖然他的大哥沒有讀到一個字,卻不可否認這部作品帶來的時代意義。

願每一顆被家套上枷鎖的心能夠得到釋放,願每一對真心相愛的情侶都能愛情圓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