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揚和物質獎勵

今天分享的主題,如何讓表揚和物質獎勵有,更多的是針對小孩子的家長。

我們現在看到太多的育兒書、育兒課,都告訴我們不能表揚和物質獎勵孩子,的確如此。不過,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真正要做到,實在太難了。

雖然我們也學習了很多如何“鼓勵”孩子而不是“表揚”孩子的公式,但是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張口即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很難避免物質獎勵,以及表揚。不過,我們可以學習更加智慧的方法,善用它們。

目前存在於家長中更加普遍的問題,還是在於,我們常常把“表揚”用得變了形,而沒有達到它應有的鼓勵孩子好行爲的效果。

曾經有一個個案,是一年級的家長。

一年級的孩子,習慣養成是最重要的。於是,她和孩子一起做了張表格,孩子每認真學習半小時,就在表格上打一個鉤。一週下來統計有幾個鉤,就給孩子幾塊錢。

不知道有多少媽媽用過類似的方法,可以舉個爪。第一週的效果特別好,孩子歡欣鼓舞,每天高興地學習、打鉤,母子其樂融融。可到了第二週孩子就開始懈怠。第三週學習就不那麼投入了,打鉤也不那麼富有激情了。媽媽漸漸不能忍受,又開始罵他,最後威脅他說:“這周的錢都不給了!”孩子也情緒爆發了,說再也不打鉤了。這個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我身邊非常多的媽媽們,都踩過這個坑。其實這個方法前一部分挺好,讓孩子自己制訂可行的學習目標,並用表格自我驅動,以達成目標。當孩子完成任務時,會有很高的成就感,這個方法的後一部分不好,一個鉤對應一塊錢,聽起來不錯,但卻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如果孩子這麼高效率地學習只是爲了得到一塊錢,當他完成時,得到的不是知識、不是完成目標的成就感,而是“一塊錢”。

開始幾天,那個方法會很好用,因爲孩子得到了錢,可能他會興奮個幾天。可當孩子對得到錢習以爲常的時候,這個方法就失效了。就好像很多成年人也不全是爲了賺錢而努力工作一樣,他們更多的是獲得對工作、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當學習過程痛苦、枯燥,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孩子會因爲缺乏內在動力,而放棄“一塊錢”。所以這“一塊錢”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非常負面的。

那麼,到底要怎麼表揚和獎勵孩子纔有用呢?我們從心理學理論來看,行爲主義理論的最核心觀點就是:如果孩子的一個行爲能夠得到好處,這個行爲就會保持下來。

那麼,對孩子來說,學習的好處到底有什麼?好處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外部的,比如學習讓他得到外在的讚揚、物質獎勵、好的名次,這類好處會引發他學習的外部動機。一類是內部的,比如學習讓他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正確率,或者學會認字後他能夠自己讀故事,不用求爸爸媽媽幫忙了,這類學習本身帶來的結果會引發他學習的內部動機。

很明顯,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激活孩子的內部動機。大家都知道,激活內部動機纔是根本,但又苦於不知道如何去做,是嗎

我們通常的物質獎勵,其實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

那麼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看看,爲什麼不恰當的物質獎勵會削弱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家德西(EdwardL.Dec)請一些大學生到實驗室做有趣的智力難題。

第一階段,所有大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到第二階段,把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大學生每做對一道題,給一美元獎勵;另一組大學生仍像原來那樣做題,沒有獎勵。

大家來猜一下,接下來半小時的實驗時間裏,哪組會做得更起勁呢?

是得到錢的那組,還是沒得到錢的?

是的沒錯,就是得到錢的那組。

但是研究者真正關心的不是這個階段的結果,他真正關心的是第三階段。研究者對大學生們說:“一會兒我們會打印一張數據表出來,請大家來簽字,要等20分鐘,請大家先自由休息。”研究者就是要考查在自由休息的時間裏,哪組大學生會繼續做題。

結果是哪一組學生繼續解題呢,拿到錢的,還是沒拿到的。

結果是隻有剛纔沒有獎勵的那組大學生,纔會在休息時間去解題。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所以內在動機是更加重要的。這是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任務時堅持下來的最寶貴的力量,是應該被我們珍視的。因此,我們絕不能在孩子學習時給他與學習無關的外在獎勵。在這裏,要注意:與學習無關。說起來容易,但實際生活中家長卻常常犯錯。

我也曾經犯過類似錯誤。有一次,我家女兒正在客廳中央的小桌子上專心地看書,這時我要擦地,爲了圖省事,我對她說:“你把桌子搬陽臺上去看,陽臺光線好。”她正看得起勁兒,不肯動。這時我想到一個辦法,就說:“你把桌子搬到陽臺去看書,鄰居一看,這家的小姑娘怎麼這麼愛看書呀。”

她一聽,覺得不錯,就搬過去了。但搬過去以後她的狀態就變了,不再是特別專心地看書,而是每看幾眼書,就要擡頭看看外面有沒有人經過,有沒有人注意到她。很明顯,得到別人讚許的動機覆蓋了讀書本身對她的吸引。所以我們要對孩子的學習行爲進行反饋的時候,絕不能隨便地增加外在動機進來,要珍視和強化他的內部動機。

通過兩種情境,我們可以將學習動機引向內部動機,一是要找到學習行爲的內在好處,讓孩子看到。比如孩子認真學習的時候媽媽不要誇獎“寶貝,你真棒”,而是要去觀察孩子認真學習的好處是什麼。如果發現他做題做得很快,這時可以做出很驚訝的樣子,說:“哇,這麼快啊!媽媽注意到你剛纔學習的時候特別專心,果然題目做得特別快。”這樣孩子就聽明白了,專心學習的好處是“題目會做得更快”。

如果看到孩子的題目做得都對,就要問他:“是不是剛纔偷偷檢查了,怎麼正確率這麼高?”那孩子就明白,自己檢查可以提高作業的正確率。

如果看到他把難背的課文背了又背,終於背下來的時候,就要說:“真不容易,這麼難背的課文你都背了下來。”下次他就知道,無論多難的任務,只要堅持就能完成。

如果看到孩子把自己做錯的題都標出來了,可以誇他:“你這個孩子可真有心,把錯的題都標出來了,下次肯定不會再錯。”孩子就知道重點看錯題的好處了。

把孩子學習行爲的內在好處找出來再進行表揚、強化,這種行爲就會慢慢堅持下來,形成習慣。

二是給予物質獎勵的時候,要將外在獎勵的原因引向內在好處。

物質獎勵可不可以?不太推薦。

如果非要用的話,也要用得有技巧,並且強化獎勵物與學習行爲之間的關係。大家會不會在孩子考試成績好的時候,帶孩子出去喫大餐作爲獎勵?我想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沒有辦法杜絕的。但是,我們可以有技巧地來做這件事。比如,不能說“你考得好,媽媽帶你喫大餐”。

考得好和喫大餐本身沒有關係,而是要說:“看到你考試前就好好複習,努力準備,把知識複習得很紮實,還真的取得了好成績!這段時間學習累了吧,帶你去喫大餐,犒勞一下自己。”這樣孩子就明白了,好好複習這個行爲有用,能得到好成績。

這個纔是內在好處:說辭不同,引導的方向也不同,大家get到了嗎

喫大餐是對自己辛苦複習的鼓勵,它的作用只是加強了喜悅感和成就感,這樣也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關心他的,而不僅僅是在乎他的成績蕙。

比如,他課文讀得很好,特別有情感,不能說“讀得特別好,獎勵你多看10分鐘電視”。課文讀得好和看電視之間沒有內在關係,而是要說:“你讀課文讓我看到一種情懷,那種喜愛祖國山水的情懷。讓媽媽想起了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叫《航拍中國》,它從歷史、地理、民俗等方面帶我們看中國的各個地方。你早點做完作業,我們一起看吧。”這時一起看電視纔會是對孩子讀書行爲的有效鼓勵。不然他下次會爲了看電視纔好好讀課文,而不是享受讀課文本身了。

什麼叫內在好處?就是孩子這麼做了,讓他自己感覺好。某些技能得到了提升,這個好處是行爲本身帶來的,不是家長賦予的,但家長可以指引他一起發現和看到這個好處。所以,重點就是家長在表揚和給予物質獎勵時都要對孩子行爲的內在好處進行鼓勵。

孩子就有了保持這個行爲的內在動機,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去用心觀察,找到孩子行爲的內在好處,只有真的看到了孩子的哪個行爲有好處,說給孩子聽時,孩子纔會信服。我們的表揚和鼓勵纔不會是“假、大、空”,大家都get到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