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掌與魚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我所欲也》

我對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學作品瞭解甚微,雖無限嚮往那片神祕國度,卻又不知從何下手,路在何方?於是至今對古人智慧的接觸仍停留在課堂上文言文的釋義階段,但這已足夠震撼心靈,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更能感覺出那些古話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尤其在近代受西方文化強烈衝擊,那些仍經久不衰甚至歷久彌新的古話諺語更值得深思。傳統文化中一部分思想早已融入了平凡的生活,需時時用之。若以如今廣爲流傳的古話、諺語、俗語...結合自身經歷和當今時代,花些時間對其深刻思考分析定能寫些自己的發明“專利”。

文字本身並不蘊含任何力量,如金子本身不是光源無法自主發光一樣。如佛家講“空”,所謂空不是空無一切,若修行最後得到個空無一切那真是連傻子都不如。空:指空無自性,沒有任何事物能單獨存在。

金子發光至少需要金子,日、月、星等光源,一雙可以發現光亮的眼眸等條件的同時存在。所以“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便值得琢磨,金子“發光”只是反射,並不是真正的發光,而所謂“發光”是需要一定必要條件的。

所以你我首要做的並不是發光,而是讓自己變成金子,至於何時發光不該是我們所決定或追求的,條件或時機成熟自然會被看到。那些有夢想、有使命感、心存真理...的人都是當代的金,它們可能閃耀在今生今世,可能在來生來世,甚至可能在千生萬世後才露出一點兒金色光芒,“是金子總會發光”。

對有力量的文字詮釋亦是如此便不再贅述,因此篇並不討論文字的力量亦不詳釋金子的發光原理,故不再繼續深究,僅以簡短几句感悟爲接下來的主題稍作鋪墊。

雖開篇便引來孟子廣爲流傳的古文段落,但卻並不是爲詮釋此句所講的道理。

我自小愛“擡槓”爲此沒少被批挨訓,可永遠改不了這毛病。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懂,我也一樣深信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卻少有人親身實踐。

舍小取大、捨生取義...適當的取捨才能在人生之路走的輕鬆愉悅。

最近我常自問:何謂“魚”?何謂“熊掌”?何爲“魚”?何爲“熊掌”?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必要舍取時,是否非要取“熊掌”?

魚;作爲一種常見並不名貴的食材太過普通平常。熊掌;作爲一種少見的珍饈美饌定人人得而惜之。

接下來淺思一層,而這一層就足以讓我不停的玩味思索:二者不可兼得時,舍魚而取熊掌不正是大多數人會做的選擇嗎?孟子以此引出捨生取義的大問題,但我的思想暫時就停留在了這裏。

當我愛魚惡熊掌時如何選擇?當我惡魚更惡熊掌時該如何取捨?當魚非魚,掌非掌時,我又如何抉擇?魚和熊掌爲何不可兼得?...

首選熊掌的原因不外乎它的稀缺,就飽腹來說魚無疑是更易得到的食物,熊掌僅能偶爾用來食之,所以若長遠來看選魚較爲明智。

當我們取魚或熊掌來售賣則要另作考量。若僅是用來果腹愛食魚者取魚,愛食熊掌者取熊掌即可,其價值不必用現實價格衡量。若是拿來換取價值想必熊掌價格必定更高,所以取魚或是熊掌實在值得商榷,真正取捨時該根據自身或市場環境需求來綜合判斷。

當我愛魚惡熊掌時則根據自身需求取魚,根據市場環境舍魚;熊掌亦然;當我惡魚更惡熊掌是則根據自身需求取魚,根據市場環境舍魚;熊掌亦然。

當“魚”非魚“熊掌”非熊掌時,取“魚”或“熊掌”則需辨別。何爲“魚”何爲“熊掌”?此第一步;考量“魚”和“熊掌”可否兼得?此第二步;此刻我更需“魚”或是“熊掌”?此第三步;此步需結合自身和所謂“市場環境”綜合考量最終進行取捨。

雖看起來步驟不多,但現實生活中取捨時卻實在很難。大部分人在選擇時並不去分辨“魚”與“熊掌”,僅憑個人喜好或市場價值判斷,最終傻傻分不清,抱着“魚”以爲得來“熊掌”,抱來“熊掌”以爲得到了自身需要的“魚”,這部分還算是有一定的“判斷力”,至少會在所謂的“魚”與“熊掌”中去做抉擇。另有一部分則連最基本的判斷也沒有,只以爲“熊掌”是貴的好的,便抱着天價“熊掌”庸碌一生,至死仍未醒悟。

下舉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喜歡鄉野生活,喜歡山林間的安逸和與世無爭,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能靜下心來爲自己而活,時刻感受自己的存在;用每一份勞動的成果收穫快樂,用每一口米飯的咀嚼換取滿足,用每一聲鳥獸啼鳴淨化心靈...身處自然之中我的腦海更加清淨空靈,做更多的人生思考,思考這世間一切的“魚”或“熊掌”,到底該如何取捨。

若根據自身的需求我喜歡自然,喜歡腳踏泥土仰面天,置身古樹松林間的怡然自得,身處其境迴歸原始更能體會生命的真諦,更能隨心所欲的生活無拘無束的創作,所以當我在城市中賺了些錢後便選擇了嘗試這樣的一條路,其結果也並未讓自己失望。雖在大部分人看來是“魚”的道路,但我愛“魚”,又放棄所謂的市場環境,僅從自身考慮,所以選擇“歸隱”一段時間。

半年的時間內我讀了幾本書、爬了幾趟山、佈施了幾舀米...更知道“魚”與“熊掌”的區別所在,但其間的分別實在不足一線之隔,無法言明,它是通過去感悟去體驗生活後,實證出來的真理,並不是誰能教導的。

就像成魔成佛僅一念之間,天生慧根的人可能更早的對此有所體會,但“身心合一”遠沒有想象的那般簡單,一個人對人生道理參悟分析的清晰透徹並不見得對生活的種種能應對自如或坦然接受,甚至可能生活仍是亂糟糟一團,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真正的智慧絕不純是靠想象得來的,而是通過實證收穫的。

我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想要放下手中的筆,其一:我感覺自己文筆不好,知識儲備太少,立場觀點並不堅定,不該胡言亂語去影響到別人的生活或情緒;其二:這世間的道理早已被前人千萬遍的闡述,經驗感悟總結的精闢者也大有人在,我更不需動筆;其三:老子本無意著書流芳百世;佛陀本無願立文字福澤萬千(我相信一定還有其他到達這個境界的先賢聖者不爲塵世所知),堅信佛性自在每個人的心中,故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自己更應該沉默。

可我爲什麼還在寫呢?我;總有在刷視頻心煩必須放下手機的時候,總有在和家人七嘴八舌頭痛去尋清淨的時候,當放下這些凡塵雜事求得清淨後又易陷於無聊,看書總是頗感枯燥。所以還是提筆打發無聊的時間。

我是個自私的人,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自己,這種心態讓我在生活中不會有任何的抱怨,沒有抱怨自然不會作惡,所以我雖自私卻絕對不做壞事。

回家休養一段時間後,我對很多事情看的更透徹,更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今天的自然環境雖不比古時,但“生存環境”卻要幸福的多,我並未因選擇遁入山林而徹底失去得“熊掌”的機會,外界的大門永遠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是否進來全由自己。

我,一介凡夫,自然未脫得了俗,雖視陶淵明爲偶像,卻實在難以望其項背,自己更多是貪圖自然環境中的靜謐,逃避都市帶來的壓力,並無法在真正的農夫生活方式中怡然自樂,所以當自身經濟能力不再允許我以此方式度日時,便需再取“熊掌”換“魚”。

二者不可兼得時,只能外出尋找工作藉此謀生,我雖不喜歡在城市快節奏高壓下的生活,但一切物質生活卻能在此得到該有的滿足...

當我一心匿於山林間看似取“魚”而舍“熊掌”,但此“魚”是山野風光?還是內心的平靜自在?

無疑內心的平靜自在更爲重要,所以真正的“魚”該是內心枷鎖的掙脫,物質昇華到精神層面的選擇,真正的“熊掌”與“魚”該在精神世界存在,只不過精神世界的充實離不開自外界環境汲取養分而已,但這卻並不是最重要的條件。

再思再想再探尋:爲獲得內心的平靜自在非要隱居避世嗎?顯然這也不是最主要的條件,精神上的追求是不該受到外界環境太大影響的,所以“魚”與“熊掌”是否可以兼得的問題,可再拿出來思考。

“魚”:即是精神世界的豐富;“熊掌”:即是物質世界的奢華;

若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本後又可得到精神世界的豐盈,豈不是二者兼得的兩全美事,當發現此事可行後便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的懦弱膽怯皆來自於精神世界的空虛,而內心的空虛本就是無形無相的抽象概念,自然無法依靠現實物質得到滿足,所以充實精神世界需要捨得現實中的時間,在物質生活上降低慾望,快樂自然容易得到,而物慾的減少反饋在現實中多出時間,以這份時間用來充實內心世界,此番真可謂一舉兩得。現實生活中的物質快樂容易得到,精神世界亦得到澆灌,似割魚尾換熊掌一指,雖二者都不完整但卻可二者得之,彷彿這樣更能適應當今社會。

不可否認這將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旅程,能否合理控制慾望將是最大的障礙,同樣也是這條路上最美妙的事情。控制慾望並不是人生修行的最終目的,最終是成爲一個自己並不反感的人,不會爲選擇而後悔的人。

返璞歸真之人,看似與常人無異,甚至更癡更傻,實則天差地別,箇中感悟實在無法向外人道也,許多事只有親身實證經歷才能真正有所體會,不然那些被擺上展臺的所有感悟都將是一廂情願。

在山林中的日子,我並不能忘掉之前的生活記憶,亦不能砍斷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但我卻遠比之前強大。雖不知選擇的這條路最終通向哪裏結局如何,卻十分明確該如何去走,這對我來說已是最好的人生境界。我無需高薪體面的工作,壓力自當減小,空閒時間增多,多出來的時間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豈不快哉!

都知精神的世界無邊無際,物質的世界其實也無邊無際,但思想可以到達精神世界的每個角落,可以衝出太陽系、衝出銀河系、乃至衝出宇宙,甚至在太陽之顛落腳,所以精神世界大至無邊亦不受到任何束縛。但在物質世界中卻會受到種種限制,由此及彼可知,精神世界的痛苦、快樂大於物質世界,這是我爲何更看重精神世界的原因。

陶淵明那種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固然值得敬佩,可畢竟陶淵明只有一個。歸隱山林或遁入空門並不是修行的必要條件,人生之路看似簡單易走,因爲即使不走時間也會向前滾動,這是一條不得不走又無法回頭的路。

不過選擇的權力卻攥在自己手中,可選擇堅強的走下去或戛然而止。選擇走下去的人接着又將面臨不斷的選擇,我們就是在不斷的選擇後成長,慢慢因選擇的不同方向而出現差異,走出多樣的人生。

生長到一定程度後身體遵循着自然規律衰老,有些人的精神或思想也隨身體而衰老,但思想本是可以無限生長的不朽精神。

從誕生於世間開始:在嬰孩兒時期想做什麼便做什麼,隨心所欲是否逾矩另當別論(極少部分人關閉“世界”思想停留在這個時期不再生長,其最終結果可想而知),隨着繼續成長開始受到來自父母或周邊人的影響,得到些他人灌輸的思想,在父母或周圍人的安排下生活(一部分人思想成長停留在這個時期,成爲一代“孝子”),再長我們脫離父母的束縛與管控,卻仍脫離不了周邊人的影響(一部分人思想成長停留在這個時期,極盡的“討好”周邊人,以此得到讚揚,活在滿足自己的虛榮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成長便沉淪於物慾之海,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自以爲得到了精神與物質生活的極大滿足(絕大部分人思想成長在此階段停止)。至此還未有人得到真正的思想。

其後繼續成長便需機遇(或正確的家庭教育或經歷磨難或幡然醒悟或他人指點...),開始思考沉浸在物慾生活中的自己最終到底得到些什麼?我更願意稱此階段爲重生,逐漸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或說是自己的思想開始甦醒,繼續長大便能將陷於物慾世界的身體與思想抽離出來,正式擺脫身體控制思想的階段,接下來思想佔據主導地位,進一步發展爲思想控制身體,許多人以爲此刻便算是走到了極致,我卻認爲思想並不能代表自己,此時的思想猶如在五里霧中的航海巨輪,當繼續成長下去後由我掌舵控制思想,而思想控制身體,最終達到孔子“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當然還有成長的空間,“活到老學到老”的俗語同樣蘊含人生大的哲理,這種人生哲學並不晦澀或被高高供奉起來,而是融於普通的生活。

我希望自己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嘗試去過“魚”與“熊掌”兼得的生活,多些在精神上的追求少些在物質上的沉淪,城市中的工作必然會佔去自己大多清醒的時間,即使如此也比在動盪的年代,拼盡全力只能勉強溫飽的人強了太多。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很多人變得越來越懶惰,越來越糊塗(自己也一樣)。不像一些古人們在物質上的要求不高誘惑也不多,能抽出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自己的人生,但每個時代的弊病必有積極的方面,當下確有很多人陷入物慾的誘惑中,但轉念想,古時大多百姓爲了生計奔波忙碌,哪有時間學習或停下來思考人生。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生存與溫飽不必解釋,而發展卻值得思考,僅傳宗接代是否可稱爲發展?“食色性也”人之本性,不過人自詡萬物之靈便要在此區分,人類的發展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繁衍,這發展過程需要一代一代文明、文化的繼承與流傳,幾乎所有的智慧都蘊含在思想中,若一個人大部分時間爲解決溫飽而奔波忙碌可想而知思想境界的提升就相當困難,在這個時代絕大部分國人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甚至一部分人過上了“好喫好喝”的生活,無疑是幸福的,但幸福本不該僅僅由物質得來。當代人已不需爲了生存花費大部分的寶貴時間,本可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的人生意義或價值,可大部分人仍在爲了生活週而復始的忙碌,甚至比古人還甚,爲了房,更多的房,車,更多的車,牌,更大的牌...已不知什麼是福。

金錢的物質生活是必要的,是這個時代解決生存與溫飽問題的基本保障,接下來便要求發展,這個時代本應該更有思想,其原因不外乎受教育的人基數大,言論思想更自由開放,而生存與溫飽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可實際情況卻和想象相反,反倒有很多自古留下來的文化在不斷流逝,這些古老的智慧需要新的思想承接過渡,不然隨着一代代的“發展”,這些思想或智慧便只能在書本或網絡上搜尋了,而缺乏文化的全新一代走路不免將會磕磕碰碰,重犯歷史錯誤。

我承認自己也是沉淪在物慾橫流現實世界中的一員,但不會爲喫不上大魚大肉發愁,因爲那並不是我生存所必須的,也不會爲買不上更大的房子發愁,因爲我睡一間就足夠,更不會爲了穿不起牌子發愁因爲舒服是最重要的。我好像是個寡慾的人,其實不然,我把很多的時間浪費在刷視頻、與人閒談、睡懶覺上...但我會反思,這些最終會給我帶來些什麼?所以我不停的嘗試控制自己在這些事情上花費的時間,未曾忘記合理的控制慾望是最美妙的事情。

前幾日母親做了一道讓我嘖嘖稱讚的美味佳餚後,便決定頓頓做給我喫,我及時制止了她的想法,母親的心意我當然收下,但若是頓頓喫,喫夠豈不是再也不想喫?豈不是丟掉了一份快樂?豈不是剝奪了我日後對這道菜的回味與期待?就結果來看這做法真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每隔一段時間喫上一次這快樂豈不長久?爲了長久的快樂就要學會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慾望。

近些年常聽周邊人說生活無聊,喫也喫夠玩也玩夠了...我卻很少有這樣的感覺,大部分人因爲不懂得合理的控制慾望才導致此等情況的發生,把所有的幸福習以爲常,很多人說過年沒有了以前的年味兒,也是同理。以前過年時喫好喫的買新衣裳好不快樂!...現在的人幾乎每天都在過着與“年”一般的生活,年自然變成了普通的一天。我曾勸周邊親人平常喫的清淡些,這樣才更能感受到葷食的美味,他們雖然也懂得這個道理卻從不這樣去做,只是因爲改變是痛苦的,可不經歷這一層的痛苦就永遠感受不到下一層的快樂,感受不到合理控制慾望的快樂就很難戰勝控制慾望的痛苦,繼續不斷的抱怨生活的無聊。

稍加思考生活中的小事便能玩索出人生智慧,可習性使然卻讓很多人不願做出改變,即使知道改變後的生活會更加明朗也不願去做,熊掌與魚不過是人生簡單的選擇,可很多人不僅分不清“魚”與“熊掌”,甚至連選擇都不願去做。

舉太多的例子實在無用,我總認爲那些有思想敢於改變的人不用別人多說也會選擇,而那些不願思考改變的人多說也是無益。

我不希望自己成爲“無慾無求”的聖者,有無那個能力拋開不講。只希望做個能合理控制慾望的人就好,當深陷物慾世界時能醒來,當思想被疲憊壓倒時能徜徉物慾世界,得到片刻放鬆。

閒言幾句人生的意義或價值,人生的意義或價值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實在無法給出準確的標準答案,因爲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自然每個人的意義也不同,所以那些能給出人生意義答案的人,我實在搞不懂他們是從何得知,因爲這答案不是隻有自己才能窺得嗎?我認爲人生意義和真理一樣自存心中,外人是無法告知的,外人只能分享自己尋出來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而已。

就像老師只能教一加一等於二,而無法也無需告知一加一爲何等於二一樣。

即使別人的意義再偉大也是別人的,即使自己的意義再渺小也是自己的,這渺小中醞釀着屬於自己的偉大,所以就意義而言萬不可人云亦云,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不停的尋找,不停的對比,不停的學習才能慢慢摸索出來,但就個體而言這意義是極難找到的,在羣體中更易於找到意義,而羣體又是一代代的發展而來。文化、思想、智慧...的承接便尤爲重要,而載體便是自主的思想,所以我認爲人類的發展進步最離不開的是自主控制的思想,而自主思想的擁有又必須脫離部分物質生活,其中涉及的取捨問題是一大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即使兼得也必要進行割捨,是要大部分的“魚”或是大部分的“熊掌”我實在無法爲他人言明,何爲“魚”?何爲“熊掌”?實在無法爲他人判斷,我知道他人也無需我的幫助。“真理”自在每個人的心中,所以“真理”(作者注:真理爲絕對真實的道理)無法完全用文字或語言描述,所謂“道可道非常道”確有確無法言明。

“魚”與“熊掌”是選擇,先分辨哪個是“熊掌”哪個是“魚”,然後取捨或想辦法兼得,取捨後卻仍要繼續分辨何爲“熊掌”何爲“魚”,然後繼續取捨或想辦法兼得...無休無止無窮無盡至死方休。

“魚”與“熊掌”的辨別能力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但取捨則根據內心的真理,所以不停的學習是不停的接近自己內心真理的過程,而不停的接近真理又增強我們辨識的能力,最終在不停的取捨與選擇後得到一切內心想要的答案。此所謂我認爲“魚”與“熊掌”蘊含的道理。

寫到此處早已心生厭煩,早丟了最開始提筆的衝動,寫作慾望消退後想要所表達的也實在無法通過簡短的文字完整詳盡表述,還有好多話要說卻沒了激情,實在不願強迫自己繼續長篇大論編造些空泛的道理,故在此停筆,剩些心裏話留待以後再說,雖此篇似含教育警醒他人的重大嫌疑,但在我的創作初衷絕不包含這些雜亂情感。我連周邊親人都無法改變何談警醒他人呢?也自知絕無這個資格。

最初不過是在洗澡時突然有些話想要表達而動筆,僅爲自己而說的心裏話而已,又總以爲很多人和我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忍不住把心裏話掛出來分享,謹以此篇與諸位聊些我偶爾在思考的問題,就像閒話家常一樣,聊過後心裏舒服就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