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8《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英國】羅伯特·戴博德

前言: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推送,它被譽爲英國經典心理諮詢入門書籍。在百度上查了一下豆瓣評分,居然高達9.2分,又看見朋友圈幾個小夥伴的讀書筆記,於是便開始選擇拜讀。


正文:

書本藉助童話故事《柳林風聲》的人物形象,講述了原本性格大大咧咧的蛤蟆突然得了抑鬱症,爲了幫助蛤蟆擺脫抑鬱症,河鼠等找到了心理醫生蒼鷺來幫助蛤蟆。經過十次的心理諮詢,蛤蟆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深處,與內心的矛盾漸漸開始和解,恢復了原本的積極樂觀。這本書通過藉助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從原生家庭,自我成長和人際關係三個角度進行剖析,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人生密碼。

我們每個人一出生時都有各自各樣的情緒。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些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往往會參與進來,而父母是大部分孩子成長的唯一依靠,因此孩子會迎合父母的需求來取悅他們。這就意味着每一個嬰兒必須學習如何調整他的基本行爲,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這些調整就像原子核一樣,以後我們所有的行爲都會圍繞着這個核心形成和發展。當然,人生後面許多階段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這些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所以我們無法否認也無法忘記他們。

書中將狀態分成“父母”“成人”和“兒童”這三種。它們沒有好壞,每個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父母的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像父母一樣挑剔別人和教育別人。成人的自我狀態通常是理性主導行爲,能夠合理的計劃、考慮、決定和行動,無需依據兒童時期基本情感和受父母親的影響。而兒童的狀態主要指的是再現過去的情緒,再現過去的情形。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人生的四個座標。座標一:我好,你不好;座標二:我好,你也好;座標三:我不好,你也不好;座標四:我不好,你好;通常而言,大部分人的焦慮和問題通常來自於座標一和座標四。

在座標一時,我們往往會證明他人是無能且不可信的,通過一系列攻擊和譴責提升自我道德優越感。這類人往往會進入“挑剔型父母狀態”,偶爾會擺出“養育型父母狀態”。而在座標四時,我們往往會認爲自己很差,是生活的受害者。這類人常會陷入“悲傷的兒童狀態”。

消極情緒跟感冒一樣,會定期拜訪。因爲它們被否認,被忽視,每次病因都不一樣。我們處理消極情緒的方式有很多方式,也許是喝心靈雞湯,也許是以毒攻毒,以消極對消極,也許是開始一段漫無目的的旅程,但最終我們都會接受它,因爲一切都會過去。

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爲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對我們之後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並最終打破與父母之間的依賴關係,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