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小姑子吵架時兒媳婦的思考:母子是照鏡子,互相嫌棄不自知 來自嫡親母女的爭吵 母女吵架,其實就是照鏡子 看見孩子,就看見自己

標題裏的3個人,是我婆婆,我小姑子和我。週末帶孩子回奶奶家住了2天,小姑子跟我們一起回的。剛到家的前半個小時,母慈子孝,全家洋溢着久別重逢的喜慶祥和。半小時後,就變天了。

來自嫡親母女的爭吵

婆婆和小姑子吵起來了,我在隔壁房間聽了個清清楚楚。

小姑子還是很貼心的,每次回家都買一堆東西,給公公婆婆改善生活。比如,買回家很多收納用品,想着讓婆婆把家裏收拾得整齊些,買了很多廚具小家電,想着讓婆婆做飯更方便。

這次吵架的原因,是她以前買回家的某貓精靈。

婆婆說,這個某貓精靈有點傻,跟它說話聽不懂,讓它唱戲它也不出聲。小姑子現場試驗了一下,讓它唱了一段《智鬥》,結果唱得很是歡騰。

小姑子就開始數落婆婆,“你自己不會用,不動動腦子,就會怨別人買的東西不好”

小姑子還沒數落完,婆婆就炸了,“我讓你買的呀?你自己買的破玩意,還不讓人說呀?那個某貓精靈,我都不用它,我連電視都不看,我更不跟它說話了。你這脾氣真是臭,別人沒說什麼呢就炸了,家裏盛不下你了”。

小姑子又接上話了,“我給你買的收納盒也不用,家裏就這麼亂糟糟的,哪哪都是破爛。好東西都不好好用,拿着破爛當寶貝。我買的再破,也比你的那堆破爛好吧?你看看咱家成什麼了,有用的東西瞎扔,沒用的破爛恨不得留一輩子”。

……

婆婆和小姑子的嗓門都很大,語速也很急,房間裏的氣氛降到冰點,連我沉迷在電視世界裏的兒子,都跑出房間,去院子裏逗狗玩去了。

母女吵架,其實就是照鏡子

這場爭吵最終以婆婆去做飯落幕。我躲在房間裏沒有摻和這場戰爭,因爲類似的爭吵每天都會發生,確切地說,每天不止發生一次。

聽着她倆針鋒相對的爭吵,我彷彿看到了照鏡子的兩個人。我曾經跟婆婆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過6年,她的脾氣秉性我還算比較瞭解。人勤快心也好,就是嘴不好,這點她閨女跟她一樣。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言行,孩子的思想,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婆婆跟小姑子的爲人處世簡直一摸一樣,嗓門大且高,遇事容易急,總是找外部原因。

打個比方,在家裏待着,手機找不到了。她倆的第一個想法都是“誰把我手機拿走了”,而不是“我上次把手機放哪了”?

正因爲她們的歸因方式都一樣,所以纔會經常發生爭吵。“我做得這麼好,你不按我的來”,“我沒讓你幹這些,我不稀罕”。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從孩子身上,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有個小習慣,做題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會在紙上用力劃兩道,我覺得他沒有耐心,爲此還說過他。

有一天我問他,你爲什麼要在紙上劃兩筆呢?他說,我看媽媽是這樣的。我從來沒注意過我的小動作,但孩子注意到了,他還學會了。我卻只看到了他沒有耐心的小動作,忽略了他是跟我學的。

看見孩子,就看見自己

從那以後,我也像孔聖人一樣,開始三省吾身了。我越來越發現,孩子的很多問題,根源都在我身上。

比如,孩子看電視,我催了好幾次,他都不關。這樣的描述,似乎是孩子拖拉,但其實是我的問題。因爲在催孩子關電視的時候,我在刷手機。孩子會擡頭看我一眼,發現我盯着手機,他也就繼續看電視。

換個催促的方式,如果我站在他面前,等他一兩分鐘,他會特別自覺地關掉電視。我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做。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社交參照”。

12個月的嬰兒,就能根據其他人的情緒作出反應。比如,當孩子餓了哭鬧的時候,如果父母能情緒平和地安慰孩子,告訴孩子食物很快就好,孩子就能快速平靜下來。但如果父母很急躁,表現出緊張和煩躁,孩子也會受到影響,不會那麼快平靜下來。

孩子的表現,大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父母對孩子承擔的是無限責任。當然,孩子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學校和社會。但孩子對待學校和社會的方式,也是從父母身上學到,受父母影響的。

董卿在一個採訪中說:“你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成爲這樣的人。在將來,孩子對你會有尊重,有敬意,有愛。”

看見孩子,就看到了我們自己。當我們覺得孩子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時,別急着埋怨孩子,先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類似的問題,有沒有傳達給孩子類似的觀念

我們是問題的根源,我們改變了,孩子也會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