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懷絕技 仁心濟羣的回醫傳人潘立嶺教授

初識潘老是2019年10月在採訪中國首部中醫文化動畫片《大醫天下》啓動新聞發佈會上,潘立嶺教授被該劇組委會聘爲中醫學術顧問,我們倆又恰好坐在一起,因對中醫文化的熱愛,對潘老由然而生一種敬畏之心。真正與潘老深交是去年疫情過後,再次在《大醫天下》劇組相遇,這一次相遇我們喝茶聊天,相談投機,不知不覺聊到了深夜。話題從中醫到回醫、從傳承與困惑聊到少年立志、家學淵源,被潘老事蹟所感動,因此,也有了我今天這篇文章。

  少年迷上鍼灸 一針揚名八鄉 

1930年10月24日,潘立嶺出生於河南開封一個回醫世家。潘氏回回醫學研究起源於宋朝宋仁宗時期。當時潘氏家族在開封府東大街開有幾間大藥房,潘氏當家的因醫德高尚、醫術超羣,爲當地老百姓抓藥治病,仁心弘濟羣生,聲名遠播,奉召入職太醫院。家學傳承,一直到明清,湧現出了醫學專家潘登瀛、潘永志等杏壇翹楚。近代,潘老的大伯潘景豐也是北京醫學專科學校畢業的高材生。

潘老的少年時代正趕上了政局動盪,加上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霍亂流行,造成不少人員死亡,每每遇到上門求救的病入膏肓的患者,開封北門大街清真寺李志海阿訇總會先施以鍼灸,再配合回藥,只見幾針下去,病情立竿見影,收效甚快。或許是被李阿訇的仁愛之心所感動,亦或是這小小銀針的神奇功效,使得15歲的潘立嶺從心底暗暗下起決心隨李阿訇鑽研鍼灸。白天,他觀察李阿訇行鍼走罐,晚上從一堆古代醫學書籍中找出那本《繪圖鍼灸易學》,有模學樣地在自己身上試起來。從此這本書和一包銀針便跟隨他左右,時常邊工作邊鑽研鍼灸醫術,人身上的穴位讓他記得滾瓜爛熟,當然了,小身體也沒少挨銀針,但他卻樂此不疲。

1957年夏天,26歲的潘立嶺與其好友毛同堂(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的祕書)一起在鶴壁淇縣參加修建京廣鐵路大會戰,同住在南陽村公社一戶人家。房東老太太的丈夫參軍,因特殊兵種30年未回家,轉業回來後親生兒子不相認,把老太太氣得大病一場,得了氣病,在當地找了很多醫生,無人能醫。毛同堂與房東又是“乾親家”,眼看着老太太肚子脹得非常大,就剩一口氣了,就與潘立嶺商量:立嶺,房東老太太的病你也見了,咱不能見死不救。我看你天天鑽研鍼灸,對醫術很精通,何不試一試?潘立嶺心存膽怯地說:我只在自己身上試,從來沒有出手給人鍼灸過,萬一出了事可不得了!話雖這樣說,但終架不住老太太的親朋也來苦苦求助。面對衆人急切的心情和患者命懸一線的特殊情況,潘立嶺心想,我學鍼灸不就是爲治病救人的嗎,想到這潘立嶺答應去試一試。

來到患者的住處,潘立嶺隨機用酒精和藥棉對銀針和患者穴位處進行消毒處理後,按照書上所學,先用銀針扎老婦人巨闕穴,隨後依次往下行鍼至氣海穴,幾針下去,只聽見老太太的肚裏咕咕作響,見此情況,潘立嶺鬆了一口氣,他轉身囑咐患者親朋趕緊取來一個大盆,把老太太擡到牀邊,不一會,大量積毒垃圾從患者體內排出,足足排了有兩大盆。然後,潘立嶺交代讓人準備的白麪湯端給患者,一次喝半碗,隔半小時後再喝半碗。通過兩天的調理補氣,患者氣血通暢,整個人漸漸有了精神,可以自行坐起來,甚至下牀先走。潘立嶺鍼灸治好氣臌病人,從死神手中挽回了一條生命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十里八鄉。

初試成功,給潘立嶺學習回醫和中醫以極大的信心,更加喜歡和熱愛醫學文化。從此以後,他邊上班邊專研,不斷把學到的醫學知識應用到臨牀實踐上。每每出手,總能得到患者的認可,漸漸地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出自民間沃土 成就國藥泰斗 

解放後,潘立嶺不僅刻苦鑽研回醫祖傳祕方,又吸取前人的中醫藥經方和驗方精華,根據臨牀實踐經驗,不斷地去嘗試和改良創新,讓古老的民族瑰寶傳承下來,更好地服務大衆。配製出多種治療癌症的祕方,潛心研究配伍出獨特藥劑20餘種,並取得國家專利。其成果入編由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誌社主編的《中國醫者先鋒大典》第二卷。

潘老的醫學成就不斷受到業內人士和相關機構的關注和重視。2010年1月,受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名中醫學術研究專業委員會的邀請,八十歲高齡的潘老應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藥部分)修訂建議研討會,鑑於先生在傳統醫藥領域做出的貢獻,效法先賢、傳承創新,並被授予“藥王勳章”,時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於生龍親自頒發勳章。

同年8月,受邀參加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第五屆中醫藥發展論壇,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光召、顧秀蓮,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及相關部委領導親切接見。2011年6月,受邀參加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的第六屆中醫藥發展論壇,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何魯麗、熱地等領導親切接見。

北京某公司職工賈某經朋友介紹,打聽到潘老的藥能夠治療癌症,於是專門跑到北京會議駐地找潘老,介紹了他姨媽淋巴癌的治療經歷,肯請潘老出手搭救。在詳細瞭解了患者的情況後,潘立嶺回到鄭州爲患者精心配了一個月的藥並囑咐了用藥禁忌。

一個月後,潘老在北京開會,賈某和其小表弟又主動找到潘老,說大表弟和表妹不相信給的藥能治好姨媽的病,給的藥一點也沒喫,希望潘老能做做表弟和表妹的工作。潘老說,我不敢保證吃了我配的藥百分之百可以治好她的病,但根據上次在鄭州見到患者的情況,如果不吃藥,就只管給病人準備後事。聽到這,患者小兒子表態請假一個月,親自回去照顧母親吃藥。不到一個月,得到反饋信息說,患者的淋巴癌腫瘤已經消下去了,想讓再給配藥,此時,賈某的大表弟和表妹才相信。經過兩個半月的調理治療,患者痊癒康復,直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仍健康如初。

鄭州市中原區牛寨社區王某85歲的老母親,患淋巴癌轉移,到醫院治療,醫院建議把腿鋸掉,沒有辦法,老太太爲了保命,只好把腿鋸了,但是,沒過多久,淋巴癌又轉移了,醫院沒有辦法治療,經牛寨清真寺阿訇楊萬里介紹,讓潘老用中藥進行調理,潘老用自己配置的獨特祕方,老太太用藥兩個月,最後去醫院檢查,淋巴癌消失,現在身體非常健康。這已是潘老治癒各種癌症的第50個臨牀案例。

  行醫謹記德爲先 一顆仁心濟羣生

和潘老交流,他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是:要想做一個好醫生,治病救人是第一位,不能把金錢看得太重。遇到生命垂危的病人,你不能見死不救,就是沒錢該治的也得給人治。潘老是這樣說的,70年如一日也是這樣做的。

曾經有一個廣東肝癌晚期病人,爲了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鉅額外債,經多方醫治無效,在家人的陪同下從外地來到鄭州尋找潘老。聽說潘老在清真寺辦事,兩人就一直墩在清真寺門口,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潘老從清真寺出來被二人攔住,聽家人訴說完情況,潘老把二人請到家裏,給病人配好了藥,待付錢時,看二人吞吞吐吐難爲的神情,潘老猜出了家人的心思。對家人說,藥你們先拿去,以後有錢了再給,既然來了,就是沒錢,我也不會見事不管。

還有一個肝癌重病患者,潘老聽說後,親自帶着配好的藥上門,住在病人家裏,每天觀察病人的用藥情況,有什麼情況及時處置,這一住就是半月,直到病人病情穩定後才離開。回到家裏潘老還不放心,每隔幾天,就打電話詢問詢問情況,直到兩個月後,病情徹底好轉。這事雖然過去很多年,但一提到當時潘老爲自己治病的經歷,郭先生還是感動萬分。

  回醫傳承無人繼 身懷絕技常憂國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治病救人是潘老的心願,傳承古老的中醫、回醫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更是潘老一生不懈地追求和使命。但在談到回醫和中醫這一傳統民族醫學瑰寶的傳承和發展時,潘老卻無比憂心和困惑。

中醫和回醫是一門傳統醫學,幾千年來,這一古老的民族瑰寶注重的是“人”這個生命主體,而非“病”這個生命現象。其傳承內涵是醫德、醫理和醫術。而醫德的傳承又被列爲重中之重,主要靠民間師父帶徒弟,以老帶新這一特有的“大醫精誠”傳承方式,堅持“生命至貴,病人至上”的服務理念,做到以“誠”執業、以“淨”執業、以“嚴”執業、以“精”執業。但近幾十年來,以西醫爲評價體系的執業標準打破了中醫傳承這一規律。

要想從醫治病,就得嚴格按照現行的國家執業標準參加考試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許可證。如果沒有這兩個無證,即使再好的醫德、醫理、醫術也是非法行醫。而有證的又不見得有兩把真“刷子”會治疑難雜症。就這兩個證使得民間中醫生存空間得以大大壓縮,甚至被列爲非法行醫,而成爲被打擊治理的對象。

儘管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都對中醫藥工作傳承創新作出了重要指示,但在實際操作層面,民間中醫這個傳承主體卻始終面臨非常尷尬的局面。民間名老中醫更是身懷絕技,卻苦於沒有“兩證”而不能正大光明的行醫治病,更不用說子女來家傳學習繼承。哪個年輕人願意冒這個罰款坐牢的風險呀!今年已90高齡的潘老也真真切切地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二 尋找道地藥材和古法炮製難,使得藥效大大縮水。

心腦血管病能不能治?癌症好不好治?

潘老斬釘截鐵地回答:心腦血管病能治,癌症也好治。就拿肝癌和乳腺癌來說,我們都有很好的辦法來解決。但現在遇到的難題是尋找能入藥的道地藥材很難。有時爲了尋到一味藥,得下很大的功夫去找,使得成本加大。再一個就是古法炮製難。中藥炮製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用現代工藝遠遠無法達到入藥的效果,用古法炮製卻又遇到了環保管控限制的難題。

聽到潘老這些發自肺腑的真言,也引起我深深地思考。中醫藥如何傳承、發展、創新?依靠誰來傳承、發展、創新?這是擺在中醫藥甚至是少數民族回醫回藥、藏醫藏藥、苗醫苗藥傳承發展面前一道很現實的難題。我也在此呼籲,國家相關職能部門能從實際出發,站在傳統醫學傳承發展這個大局,制定切實可行,且有利於民間傳承主體生存發展的空間。從而留住像潘老這樣散落民間的大醫泰斗,扛起發揚民族醫學文化的大旗,讓中醫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得以流傳,造福後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