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7:《小小少年·自然之道》|我覺得殷然不怕蟲是因爲他了解這個蟲子。

謹以此文,祝賀阿勁生日快樂,長了一歲了,給你打打氣,新的一歲,要更加勇敢啊,繼續去熱愛。
紀錄片《小小少年·自然之道》,看完後的碎碎念,還沒來得及全整理。

蟲子會咬人,蟲子有毒,蟲子噁心......這些觀念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深植於心的。

只記得從小到大,遇見蟲子都是下意識地避開,大家互不傷害,也最好別出現在彼此的視線中。

所以看到小殷然的蟲子世界後,才發現原來“蟲子”並不能概括每一隻蟲子。

就像“人類”不能概括每一個人一樣。

紀錄片開頭先放出了小殷然的觀點,讓我們可以一起跟着小殷然的視角看過去:這些蟲子又迷你又可愛,跟人互動又好,漂亮“死”人的。

這個觀點與以往我們所接收到的迥然不同,好奇心開始向外試探,這是個從來沒有認真瞭解過的知識盲區。

當我抱着新接收的觀點開始往下看時,揹着個蠟筆小新圖案的麗眼斑螳,長得像朵粉紅蘭花的蘭花螳螂......

咦,蟲子不都是黑黢黢的嗎?哪有這麼可愛?

正疑惑的時候,小殷然來了一句:鬼知道我怎麼喜歡的

鬼知道我怎麼喜歡的?

鬼知道我那麼喜歡的!

鬼知道我怎麼喜歡的。


有幾個場景是我印象深刻的。

第一個場景,媽媽和小殷然一起打着手電筒趴在地上研究一條蠕動的笄蛭,媽媽壓低聲音怕嚇到笄蛭的樣子莫名感動。


第二個場景,隨着歡快的音樂節奏,我們跟隨氣喘吁吁的小殷然來到了他的天堂,到處都是蟲子的家。

小殷然並不只是養蟲子,他還學習關於昆蟲的各種知識,就像爸爸說的,“我覺得殷然不怕蟲是因爲他了解這個蟲子。”

媽媽覺得有一個沒事就往家抓蟲子的兒子非常有意思,人生都有趣了好多。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作爲父母,只是一個旁觀者,後來我看着看着,覺得其實蠻有意思的一件事嘛,與其旁觀,你不如一起玩。”

“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沒有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沒趣嘛。”

“自然之道”的名字也是小殷然起的:大自然的道理,所有物體都是好壞不分的,蟲子的害益之分是人類亂編的。

對於同學的不理解:他們不懂就不懂唄,沒什麼口舌好費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假期進山找蟲,小殷然目標明確:我今年的目標是發現怪螳!


第三個場景:關於要不要救一隻蛤蟆的討論。

救走了蛤蟆,蛤蟆是很開心,但夜晚在那裏巡邏的蛇就要白忙一場了。

媽媽的觀點:當下是這隻蛤蟆出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出手相助,那我們當下只能考慮到自己需不需要救它。

蟲友:這不是對錯的問題,是看你願意怎麼做的問題。

對於媽媽與蟲友的觀點,我目前反駁不了。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應該也會選擇去救。

就像你在岸邊看到一個人落水,如果你有能力營救,也願意去救,那你肯定不會猶豫。

但是如果在事前或者事後告訴你落水的是個正在潛逃的無惡不作的殺人犯呢?

事前你是否會選擇不救?事後你又是否會後悔營救?


第四個場景,背古文時,小殷然表現出了逆反心理。媽媽說:人的一生之中,你不可能只做你喜歡的事情,想做的事和應該要做的事,那是一種平衡。

……

這部片子爲我們打開了新世界,出行時可以再加一項,找蟲子,觀察蟲子,看看除了黑黢黢的蟲子,還能不能找到些奇奇怪怪的蟲子,來扭轉我們對蟲子的刻板印象,應該會挺好玩的,而且路邊就可以!真是個小機靈鬼,哈哈。


蟲友語錄:

“一般人可能腦子裏只有一個毛毛蟲,但我經歷過這個過程之後,生活裏可能有一千種毛蟲,自己的世界就豐富了好多。”

“開心是最重要的事情。”退休香港警察區Sir這樣說道,“如果你不讓我進山,我人生最大的嗜好就沒有了。”

“蝴蝶方面,我是你的師父,但是螞蟻,你就是我的師父。”

“我覺得人的天性是會喜歡蟲子的,一個白紙一樣的小孩,他不會排斥這些東西。”

“也是家長大人潛移默化的在影響,從小告訴他不可怕他怎麼會怕。”(彈幕)

“你爲什麼喜歡蟲呀?”“因爲家人沒有嚇唬過他。”

“其實毛毛蟲99%是沒有毒的。”

“另一方面也說明昆蟲自我保護的策略之有效,它可以使我們人類把那麼小的昆蟲視作一個非常危險的問題。”

“我的主業是養蟲子。”

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不要大多數人覺得蟲子有毒就說有毒,蟲子很可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