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被扭曲的憤怒

讀這本書是出於想了解作爲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如何進行諮詢的,結果不自覺地被故事裏那隻抑鬱的蛤蟆給吸引走了。這位可憐、無助、自卑的蛤蟆先生就像是曾經的我,在他人生的路途上迷失了方向,隨着蛤蟆在一次次與諮詢師蒼鷺合作的過程中,他終於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有一次,蛤蟆在回憶起孤獨童年往事時,這些記憶底下,它莫名地感到一股憤怒正在累積,強烈卻無力。無力是因爲他不確定他在對誰憤怒,或者對什麼事情憤怒。當我讀到這段時,我共鳴到了蛤蟆先生的無力感,從小我也是被父母教育要做一個乖孩子,不管是生氣或者悲傷那都是一種不乖的行爲,換來的雖然不是懲罰,但大人的厭惡與煩燥,讓我覺得那樣做是不對的,是會被大人所討厭的,是不值得被愛的。我也正如蛤蟆先生一樣,爲了取悅順從父母,吞下自己的怒火或者悲傷,但這份情緒並沒有消失,反而轉化成了內疚和自責,自責自己怎麼又變成了一個不乖的人。久而久之,面對情緒的無力感,讓我將情感壓抑在內心深處,欺騙自己不去觸碰就會沒事。

有情緒,並不是我們的錯。想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我們否認它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就如同將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樣,爲此我們在某種程序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心理學家萊斯利.S.格林伯格創立的情緒聚集療法提到:情緒分爲原生情緒和次生情緒。

原生情緒是人類最自然的情緒,伴隨着事件自然而然發生。原生情緒存在的時間總是短暫的,並且它的出現是有利於保護我們而存在的。比如:恐懼,是爲了令我們在危險的時候提高警惕;憤怒,是爲了在有人侵佔自己的權益時,維護自己的邊界和利益。這種原生情緒,讓其自然流露,它就會自然結束。

次生情緒是對原生情緒所產生的感受,也就是說次生情緒是爲了逃避原生情緒而產生的情緒,它會反反覆覆地拉扯着我們,讓我們在情緒裏出不來。就像書中蛤蟆先生,他總覺得如果別人知道他生氣了,他就會受到懲罰。結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卻化成了內疚。

學會區分自己的情緒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接受情緒,並將其正確地表達出來。不要企圖去做一個完美的重不生氣的媽媽,而是要做一個即使是生氣了,但不會因爲生氣而去苛責自己的接地氣的媽媽。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學會如何正確地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看到媽媽是如何一步步成長和改變,這種成長也會化爲孩子成長中的養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