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背後帶領》——到底是誰需要抗挫折能力呢?

今天在書中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在我女兒三年級時,有一天我無意中從她的同學口中得知老師“打”了她。爲此,我鬱悶了很多天,想象孩子在學校裏受委屈的各種畫面和場景。幾天後我跟她溝通:“媽媽開始知道這件事情時,確實很生氣,恨不得跑到老師那裏去跟她吵架,但我很好奇你爲什麼不告訴我。”
      女兒說:“我就知道如果我告訴你,你一定會很生氣,說不定還會跑去找老師。老師不是真的要打我,只是把作業本摔向我。”在我表示我不會去找老師後,她才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在孩子看來其實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她完全可以面對,根本不會受困擾。但是她擔心媽媽會小題大做,擔心媽媽會因此而焦慮。那時我才知道,比起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我的孩子反而更擔心我。

     

      這個小故事,讓我想起我5歲的兒子,有一次小區的孩子們一起玩,因爲跟着別人做了壞事被批評哭得厲害。帶他回家的路上,他的好朋友對他說:你不跟我玩,我就去告發你做的壞事。兒子因爲他朋友的話再一次嚇哭了。於是,我氣不打一處來,說到:如果樂樂有錯,該我們承擔我會和他一起承擔,不用你來告發。然後把兒子拉回家,叫他以後不想跟這樣的人玩了,因爲我怕他再一次被欺負受傷害。結果,第二天,兩個人還是高高興興在一起玩,跟沒事人似的。

      那次我就想,到底我在害怕什麼?表面上我似乎害怕兒子受到傷害,但他真的爲此受到傷害了嗎?並沒有,小朋友之間的對話其實並不是我們大人想象中的那般惡意,無心之話透過我的“有色”眼鏡而變成惡意。我們很多時候看到的並不是對方,而是被我們塗上顏色的對方。在這件事情上,我把自己的擔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與其說孩子需要抗挫折能力,不如說父母更需要。孩子們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脆弱,很多事情其實他們是有能力去面對的,比起所謂挫折,孩子們可能更擔心的是父母的情緒問題。

      而事後,兒子也跟我表示,當時哭是害怕媽媽會批評他,而當他聽到媽媽說,如果他錯了會陪着他一起去道歉、一起去承擔,他就不害怕了。聽到兒子的這番話時,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原來孩子最大的抗挫力是來源自父母無條件的愛。當孩子知道不管我犯了什麼錯,爸爸媽媽不會因此不愛我,會陪着我一起去面對、去承擔。那麼挫折、困難都不過是人生中的一段經歷、一道風景、一段記憶。

    克里希那穆提說:“真正的關懷就好比關心一棵植物,爲它澆水,認清它的需要,給它肥沃的土壤,溫柔親切地照料它。身爲父母,在內懷有信任與尊重,是養育孩子的最好土壤;在外給予高品質的陪伴,是孩子充滿安全感的港灣。無條件養育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愛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