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型成長》——在遠遠的背後帶領

時光如梭,曾幾何時我在慌亂中送女兒進入小學,而今天我又即將迎來兒子的小學生生活。回憶過往,我已經記不起我怎麼弄我女兒做小學前的準備,留在記憶中的只有焦慮、慌張和忐忑的心情。而現在的我依然不知道會面臨怎麼樣一個境況,但心態已然不同,至少我知道應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日子。就好像哈利.帕爾默和薩古魯說的:真正的帶領是在遠遠的背後帶領。退至孩子的身後,給孩子空間與自由,同時保有連接和支持,這就是最好的帶領。

其實進入小學,家長遇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讓孩子寫作業,畢竟在幼兒園雖然也有教室、課堂、學習、同學……但唯獨沒有作業,下了課回到家就是撒歡地玩。在我女兒進入小學的時候,她特別牴觸做作業這件事,作業經常寫完了就藏起來,或者漏作業之類的。所以在小學的初始階段,從做作業開始家長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習慣培養好了將令孩子受益一生。

回想當初,我在女兒上小學的階段走了許多的彎路、犯了很多的錯誤,也曾經一度因爲學習這件事和女兒的關係處於十分焦灼的地步。後來,通過不斷地學習,打開自己的眼界,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才逐步重新建立起與女兒的溝通渠道。我結合本書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

1、學習是孩子的事

剛開始上學時,孩子肯定會有一段混亂期,從前的我總是抱着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爲女兒一進去小學,就應該按老師的要求每一樣都做好,甚至做完美。於是,在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下,只要她稍微有點做不到,我就開始着急生氣,認爲你怎麼能做不好,你可是小學生了。彷彿一夜之間,成爲小學生的女兒就能遊刃有餘地接手一切,可我卻忘記了從不會到會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孩子肯定無法在第一次嘗試時,就做得很完美,也無法做得比你這個有好幾十年人生經驗的人更好。

隨着情況微妙而持續地變化,孩子需要時間,用來調整和發展各自的技能,從而適應這種新的情況。而家長需要爲孩子讓出這個空間,讓孩子在這個時空裏去鍛鍊自己的能力,建立屬於自己的勝任感。他需要親自去學習那些不知道的事情,通過自己的失敗、跌倒,去摸索、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那纔是TA自己真正的能力和力量。

2、提供幫助是父母的責任

把學習的事情交還給孩子,並不意味着我們做一個把孩子撒手不管的父母,不是讓家長讓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既要給孩子設限,也需要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這個獨立面對問題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有些自己料理不好的事情,這時讓他們知道有大人能幫着他們搞定這些,會使他們感到更安全,並且會更加有動力。家長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教育專家告訴我們不要干涉孩子學習,結果我們從“凡事過問”一不小心理解成“放任自由”。

在給予孩子合理的空間和自由的同時,不要忘記站在孩子的身後支持TA,當TA無助的時候,一回頭看到你在哪,那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是一個眼神,或者一聲“加油”。而當孩子向你提出求助時,這時我們可以提出的諸多忠告,這相當於孩子一路走來都用得上的救生圈,告訴你的孩子你擔心的是什麼,再好好和他聊聊這些事。但也僅僅只提供輔助,控制自己不刻意掌舵,這纔是一種正確的方式。

3、多方協助,實現共贏

當一件事開始改變的時候,肯定會有一段變得更糟的日子,作爲家長我們需要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長。但同時,也有爭取到老師的理解和幫助。在當今世界,責任已經從孩子身上轉移到了老師身上。這時需要我們主動地和老師溝通,向老師表明我們的理念和態度,取得老師的支持:

①你不想越界去抓孩子的家庭作業,這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②你並沒有發現,違反孩子的意願監督他寫作業,或試圖強迫他做作業能起到什麼作用。

我們要讓老師明白,我們不是無所作爲,我們有提供幫助的意願,但是我們更要提醒孩子他自己要扛起來的那些責任。


作爲家長,我們心裏總是希望孩子比我們好,總是想着:“我不想讓我的孩子重蹈覆轍,走上我的老路。”特別是對自己不滿意的父母,更多的是擔心孩子最終淪爲像他們一樣的人。但我們有時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覺得自己從錯誤中學到了東西,如果讓我們自己重新選擇不再犯當年的那些錯誤,我們是不是也會變得與自己期望中的那樣好呢?我的答案是:不會。

人生就是這樣,不通過自己去經歷和感受,以小時候的我的那份心態和閱歷,我依然會重蹈覆轍。所以,不要總是拿着擁有豐富閱歷的我們,去要求懵懂無知的孩子做得和我們一樣好。在接納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接納當下不完美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