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女中將,她是靠父親的元帥光環上位的嗎?

聶力,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女中將,而她的父親就是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勳聶榮臻元帥。

不靠戰場上的衝鋒陷陣,聶力憑什麼能夠成爲一名女將軍?不瞭解她的人,恐怕還有些疑問:是不是因爲她父親的緣故,才得以被授銜?

答案是,聶力一步一個腳印,完全憑藉着自己的努力以及才華,爲中國的國防科技做出了卓越貢獻,她的榮譽和地位名至實歸。

01 聶力特殊的人生經歷

聶力出生於1930年,她的童年與少年曆經磨難。

她4歲就陪母親坐牢,受盡了折磨。其後,由於革命戰爭環境的惡劣,她的父親聶榮臻、母親張瑞華只好將她寄養在老鄉家裏。她就像舊中國成千上萬的窮人的孩子一樣,在飢寒交迫中長大。在她很小的時候,爲了生活,出去當僱工,洗衣、做飯、鋤草、放牛、種地、割麥、插秧,什麼活都要幹。後來她又去紗廠當童工,捱過資本家、工頭的皮鞭,瘦小的身軀負荷着超強度的勞動,備嘗人世的艱辛。

1945年抗戰勝利後,聶榮臻和張瑞華想念女兒,不知孩子在哪。後來在周恩來的關照下,組織上派在上海工作過的地下黨員毛齊華回家鄉,終於找到了聶力。當聶力被接到晉察冀解放區父母身邊時,那年,她正好是16歲。

1947年,18歲的聶力纔開始進入榮臻小學學習,毫無疑問,她是班級年紀最大的一個。1953年,聶力高中畢業。從白紙一張,到高中畢業,短短的6年時間,她付出了非同常人的努力。

1954年,聶力又考上留學蘇聯的預備班。不久之後,聶力進入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學習。她把生命中最絢麗的青春年華交給了寒冷的列寧格勒校園。她如飢似渴地學習,勤奮使她的知識日積月累,迅速聚增。這一切都爲聶力日後從事國防科技工作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1960年,蘇聯赫魯曉夫集團背信棄義,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聶力從蘇聯回國探親時,負責領導國防科技事業的聶榮臻元帥對女兒說:“中蘇關係緊張,你們學不到尖端的東西就不要再去了。我們必須搞出以導彈、原子彈爲標誌的尖端武器,現在祖國急需科技人才。”鄧小平也對聶力說:“現在祖國急需你們,我給你一個大勳章,你還回去幹嘛?”

就這樣,聶力和一批留學生被分配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這是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聶力作爲下廠工作組成員,參加了導彈控制系統自動駕駛儀器研製與生產的具體技術工作。

聶力穿上綠軍裝,從實習員、技術員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幹到研究室主任、國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長,直至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02 聶力爲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聶力從70年代起,相繼參加了“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等大型國防科研工程的研製和組織工作。

對於洲際運載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以及發展航天技術來說,海上活動跟蹤測量船是其中一項重點工程。聶力在工作中,總是像父親一樣深入到科研第一線,認真傾聽研製單位的意見,瞭解設備研製情況,然後向有關省市領導彙報,徵得他們的支持。

在確定遠洋測量船衛星導航方案時,聶力主張既要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又要努力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她和工作組實地考察,聽取專家們的論證,選擇了“子午儀”方案。實踐證明這個方案是正確的。同時也說明,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才能研製出一流水平的科研設備。對工作,聶力要求極爲嚴格,認真細緻,確保質量。一些主管這項工程的參謀說:“我們工作要特別細,考慮要非常周到,因爲聶力總是要想到我們的前面去。”

1980年5月18日,我國第一枚洲際運載火箭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向南太平洋發射,進行全程飛行試驗。這是舉世矚目的一天。我國億萬人翹首遠望,期待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了!由聶力提議命名的“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爲首的12艘遠洋船隊,跟蹤測量也獲得圓滿成功,中國繼美國、蘇聯、法國之後,成爲第四個具有海上跟蹤測量能力的國家。

當我國第一臺10億次通用並行巨型機“銀河一Ⅱ”的研製拉開序幕時,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中聶力分工主管這項工作,她又擔起了組織領導科研攻關的重擔。

女將軍聶力的身影,總是出現在銀河機研製的一個又一個關鍵崗位上,她和技術人員一起探討攻關方案,一起分析技術難點。60多歲的人,充滿活力,一些科技人員戲稱聶力是“雷達表永不磨損,永不停步”。

聶力非常重視人的因素,用聶力的話說:“電腦只是執行命令,而人是發佈命令的,世間一切事物,人是最可寶貴的。”她關心、愛護科技工作者、爲知識分子排憂解難,使她獲得了國防科技戰線衆多科技工作者真誠信任。

項目總設計師的母親病了,聶力親自寫信給上海有關部門,請他們幫助我解決後顧之憂。有科技人員患重病,她馬上協調部隊醫院實施搶救。借調人員的職稱評選受影響,她親自出面和有關單位的領導協商解決辦法。節假日,她從來不會忘記一線工作人員,從伙食到水果,都親自過問安排。

科技界的將軍不同於叱吒陣前,帶兵打仗的指揮官,聶力面對的是在高度科學化程序中嚴謹運作的科研人員。科學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需要跨學科的協作來完成。聶力作爲參與組織領導者,展現了高水平的協調能力,打造出新時代能打硬仗的國防科技隊伍。

“銀河一Ⅱ”巨型機研製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爲之題詞,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祝賀,國內200多家新聞單位及海內外近百家報刊作了大量報道,並在199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和十大電子成果評比中雙登榜首,這支科研隊伍還被中央軍委授予“科技攻關先鋒”的榮譽稱號的時候,聶力默默地退到了後面。然而,在國防科技大學爲“銀河一Ⅱ”巨型機鑑定成功而召開慶功大會,聶力出現在主席臺上時,全校師生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03 聶力繼承了革命家庭清正的家風

聶力童年時候,沒有享受到父愛與母愛,參加工作後,也沒有因爲父親是元帥而受到特殊關照。如果說,聶榮臻元帥給了女兒最好的禮物,那就是以身作則,給聶力的人生樹立了榜樣。父親對黨的事業忠貞不渝,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熱愛,對科技興國的熱望,對知識分子的厚愛深深地影響了女兒。

毛主席曾說“聶榮臻是個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1985年在寫給聶帥的祝壽詩中也說:“一生厚道人稱讚,千秋風流一元戎。”“厚道”,就是對事業忠貞不渝不做逃兵,就是立場堅定不隨風倒,就是光明正大不搞陰謀詭計,就是實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就是爲他人着想而沒有一己之私。

聶力完全繼承了革命家庭清正的家風。

還是年輕的時候,她就是一個陽光向上的有爲青年。陶鑄的女兒陶斯亮回憶說:“她看上去是那麼的健康和富有朝氣。她待人親切真誠,性格溫厚開朗,什麼時候都是笑吟吟的,很有股子大姐風度,跟她在一起使人感到鬆弛舒服,因此我非常喜歡她。”在她周圍工作的同志說:“聶力像一盆火,燃燒着自己,溫暖着別人。”

聶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特別能喫苦。在研製遠洋測量船時,她跟大家一樣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端着飯盒和大家在一起喫飯,穿着工作服在一起上班。後來“遠望”號測量船到海上試航,聶力也親自參加。她要親身體驗暈船的滋味,同時同基地領導一起協調解決試航中設備出現的問題。

聶力將軍從不擺領導架子。她說:“和羣衆同甘共苦是革命的傳家寶。”這話似乎太普通了。然而,中國共產黨人正是靠的這個傳家寶帶領着千百萬人民羣衆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她和許多科技工作者都結下深厚的友誼。科技工作者有什麼困難和問題都願意找她談,她也總是熱心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聶力的勤儉節約,也是國防科工委辦公大樓裏衆口皆碑的。她的沙發可是年代久遠了,管理處多次要給她換新的,她就是不同意總是說:“能修修,就湊合吧。”有一次,她的老同學,廣州《家庭》雜誌的主編柳明來看她,往沙發上一坐,感慨地說:“真沒想到,女中將的辦公室這麼儉樸!難得啊!”

聶力保持着父親嚴格的廉政家風。有一年的“八一”建軍節,管理處給家裏送來了一點副食品。聶力對祕書說:“父親在世時,就沒有要過別人的東西,共產黨人就是應該清正廉潔,兩袖清風。過去是這樣,現在仍不能要,以後也不能讓他們往家裏送東西。現在這些喫的東西送來了,一定要按規定付錢。”

04 聶帥一家是全球最高軍銜家庭

聶力在蘇聯上學期間,聶力遇見了丁衡高,兩人相互愛慕。1961年,丁衡高獲得前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到祖國。1962年,聶力和丁衡高喜結良緣。

丁衡高長期從事導彈自動控制系統以及慣性器件的研究、設計以及試製生產的技術領導工作,是我國戰略導彈慣性技術奠基人之一。1985年,丁衡高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國外輿論稱爲“國防事業專家”,他還首批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1985年,丁衡高任國防科工委主任。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軍銜制,聶力成爲國防科技界第一個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女軍人。1993年,聶力晉升爲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成爲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將。聶力的丈夫丁衡高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4年,丁衡高晉升爲上將。聶榮臻元帥、女兒聶力中將、女婿丁衡高上將,他們這個家庭,也成爲了全球最高軍銜家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聶力在童年及少年時代,經歷了很多磨難,使她表現出了遠超那個年齡所應該有的成熟,回到父母身邊後,又接受革命家庭的薰陶,這些都爲她後來取得的成就做了鋪墊。作爲元帥的女兒,她沒有坐享其成,而是憑藉着自己的努力,成就了非凡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